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霸州新闻霸州文化·旅游
  • 分享
  • 他走了,把百年古乐留在人间

    来源:廊坊都市报 2017-09-29 15:31:43
    语音播报

    他走了,把百年古乐留在人间

    记者 杨锦乐 摄

    9月23日晚8点,一位老人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84岁。在他的葬礼上,除了亲戚朋友,还来了很多与他只有几面之缘的人,就连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也前来悼念。他们一身素缟、表情凝重,含泪送老人最后一程。

    这位老人有多大的魅力让那么多人前来送行?他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商贾巨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生前只做了一件事,为此,他足足奔走了半个多世纪。如今,这件事不仅深深影响了他的家乡霸州市胜芳镇,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就是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冀中笙管乐代表性传承人、胜芳南音乐会会首、优秀民间音乐家胡德明。

    半世结缘 一生奔波

    胡德明,生于1934年12月31日,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人,原名叫胡万吉。从孩童到老人,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感受过新中国成立的喜悦,见证了建国初期的贫穷和饥饿,更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胜芳古镇始建于春秋末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难得的是,这个小镇至今仍完整保留着花会、花灯、戏曲、武术等众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项目。旧时胜芳有“七十二道花会”之说,历经千百年之后,它依旧保留下30多档花会。每到元宵节、中元节等节日,以及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火神祭祀时,花会齐聚,各献技艺,景象颇为壮观。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的“摆会”,被视为华北有名的庙会民俗文化。

    从小就在这样浓厚的传统文化熏陶下,胡德明与南音乐会结下了大半辈子的情缘。

    南音乐会是冀中笙管乐的优秀代表之一。胜芳古镇正中有一条河,镇区因河被分成了河南、河北、河东、河西及小河西5个部分,它因位于河南地段,所以被称为“南音乐会”。胜芳镇有多档音乐会,但只有南音乐会才被称为“大音乐”,足见其历史地位之高。

    南音乐会是寺庙佛教音乐传流到民间的产物,分文武场。文场的演奏乐器主要是以笙、管、云锣等为主,武场是大鼓、钹等,演奏风格大方稳重,水平高超。会里能够经常演奏的有40多个传统曲牌。表演时,一组套曲由一个大曲牌带上几个小曲牌组成,老艺人能把同一个曲牌翻7个调进行演奏。这种演奏技巧目前在中国的民间乐社里属罕见。

    胡德明自幼受祖上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传统音乐,15岁时,他加入南音乐会学习。从最初学习吹奏笙,然后学吹管子,到后来钻研云锣、鼓、铙等乐器,他熟练掌握演奏技艺,称得上“全活”,代表曲目有《上字调清吹》等。尤其是他的吹管技艺,在当地甚是有名。

    言传身教 开枝散叶

    “文革”结束后,在胡德明等老师傅们的努力下,南音乐会恢复了活动,为当地大量的祭祀和丧葬等礼俗需求而服务。但音乐会丢了不少传统曲牌,会谱也损毁了,只能追述到前五代的会首。作为当时年龄最大、最“全活”的老师傅,胡德明扛下了会里的大旗。

    为了不让传承百年的笙管乐技艺失传,这时,作为会首,胡德明开始大量培养年轻后辈,如长孙胡宝莹以及刘铜、杨洋、薛鹏等人。在2008年前后,他还到邻村石沟教授了一批年轻的徒弟。从“文革”结束至今,他共计培养了30余名徒弟。当下,在河北的民间音乐会社组织中,南音乐会是一个非常年轻化的民间音乐社团,平均年龄只有26岁,这令无数人为之赞叹。如今,胡宝莹继承了爷爷的衣钵,继续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笙管乐艺术。

    南音乐会以工尺谱进行口传心授。由于环境简陋,缺少现用的教学设施,胡德明只好用手抄的方式将曲牌写在大张纸上,带领徒弟们念。他教学严格,很多热爱传统音乐的年轻人都拜他为师,附近其他的民间音乐爱好者也多次向他请教。他一心一意为会,常说:“做会长,必须嘴实手稳,只有这样才能服众。”他言传身教,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赞誉。

    争得荣光 不慕名利

    2006年是胡德明和南音乐会最荣耀的一年。在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的推荐下,胜芳南音乐会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对南音乐会和胡德明多年努力的重要肯定。在世时,他时常端起那面金色的奖牌仔细端详。

    有音乐专家曾这样评价胡德明:“他是目前中国仅存的几位民间音乐大师级人物。”对于这个评价,胡德明并不知道,在他的脑子里只有“音乐”和“南音乐会”。只要是乡里乡亲有事招呼,他不顾年迈的身体,总是有求必应,积极无私地服务于当地的礼俗活动。他的坚持源于对南音乐会的坚守,以及民众礼俗用乐需求的厚重责任感。

    近年来,胡德明多次带领南音乐会参加演出。2011年11月,参加北京联合大学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2013年6月,参加文化部在山东举办的首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获得最高奖项;2014年5月,参加在霸州市举办的冀中笙管乐展演活动;2014年6月,参加河北省第六届民俗节;2014年9月,参加在北京智化寺举办的第五届传统音乐节……2014年,省文化厅为了抢救胡德明的艺术成就,为他专门做了口述史专题整理;2016年4月,文化部也对胡德明进行了抢救性的口述整理。

    “我只是个守会的。”

    “别看咱家四辈儿在南音乐会,但南音乐会不姓胡。”

    “别让这会在我手里断了。”

    这是晚年后胡德明对旁人说的最多的话。虽然一生载誉无数,他却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痴迷了一生的南音乐会。除此之外,其它的事情,他从不记住,这种纯粹,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显得那么突兀,正是如此,他才能成为公认的优秀民间音乐家。

    如今,这位音乐家安详地沉睡在家乡的土地上,他没有悲伤,因为天堂里有等待他的先人;他不留遗憾,因为,南音乐会的火种正在后人手中传承;他并不孤单,因为悠扬的乐曲会时常在这座古镇的上空回荡。

    胡老,一路走好!

    记者 武香君 通讯员 王晟

    责任编辑:郭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