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霸州新闻霸州图片新闻
  • 分享
  • 邢化棣: 见证霸州历史一甲子

    来源:廊坊都市报 2017-11-21 14:42:51
    语音播报

    邢化棣: 见证霸州历史一甲子

    他一生拍摄了近2万张反映霸州历史变革的精彩瞬间,他的名字和作品载入了霸州的史志中,融入了当地发展变化的每一个精彩篇章中。

    “1938年5月的一天,年仅1周岁的邢化棣和堂姐被家人抱到了照相馆的幕布前。和堂姐不同的是,邢化棣并不胆怯,反而十分好奇地注视着眼前一个奇怪的“黑盒子”。突然,“黑盒子”“嘭”地一声,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在惊讶中,邢化棣留下了人生的第一张影像。邢化棣和摄影的缘分始于对这幅照片的反复欣赏,他一拿起相机一拍就是60年。

    邢化棣,今年80岁,霸州胜芳镇人,霸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廊坊市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曾任《农民画报》特约记者、《河北日报》通讯员、《廊坊日报》特约通讯员。他一生拍摄了近2万张反映霸州历史变革的精彩瞬间,他的名字和作品载入了霸州的史志中,融入了当地发展变化的每一个精彩篇章中。”

    上个世纪70年代,杨芬港一大队老年夜校正在上课。

    遇“故交”:在实践中提升摄影技术

    1958年,21岁的邢化棣从河北杨村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霸县师范学校任教。在学校的音体美组,邢化棣见到了一台形状似扁匣子的 “上海”牌230相机。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会操作相机是一件很厉害的技能,邢化棣一有时间就借来相机,学习拍摄要领、胶片冲洗等暗房技术知识,练习拍摄校园风光。

    1961年底,邢化棣被调到霸县文化馆,负责组织美术、曲艺工作。当时,馆里有台“海鸥”牌4型120双镜头反光相机,他再一次见到了“老朋友”,开始尝试用相机拍下本县重要活动及群众文化生活。1964年,天津专区确定霸县为“四清”试点,邢化棣被调到工作团第三分队,专职图片摄影工作。1973年,河北省组织举办“一定要根治海河”展览,他被借调到石家庄参加布展工作。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各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廊坊地区每年都要举办摄影展,邢化棣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负责收集本地图片资料,整理摄影作品。拍摄、冲洗、放大……这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这时期,虽然工作紧张,邢化棣却倍感充实、快乐。他背着相机包,走遍了城镇农村、工厂田间、节日庆典活动现场等大大小小的角落。在他的镜头里,有先进人物、建设动态、农业生产、文化生活等。经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他的摄影技术迅速提升。

    1974年,平口大队迎来新的手扶拖拉机。

    结新友:发起成立影协 记录家乡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老百姓的生活渐渐富裕,对摄影的需求也显现了出来,一些摄影爱好者经常慕名找到邢化棣,请教摄影技术。这时,邢化棣萌发了成立群众摄影组织的念头。

    本着普及摄影知识,传授摄影技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社会服务的宗旨,邢化棣立即开始筹备工作。他找到时任霸县政协主席的蔡宝印,召集了部分摄影爱好者及照相馆摄影师,说明了组建摄影协会的初衷,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与支持。

    1985年9月18日,廊坊第一个摄影组织——霸县摄影协会正式成立,蔡宝印担任第一任理事长,邢化棣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此,协会定期组织开展摄影技能知识的推广、普及、培训工作,举办摄影展览,会员们的摄影技术不断提高。

    1990年,霸县改为霸州市,霸县摄影协会改为霸州市摄影家协会。时任霸州市文化馆馆长的邢化棣不断推动家乡摄影事业发展,他经常组织培训、展览、采风活动,还在各乡镇文化站设立了专职摄影人员,发动更多人记录家乡的蝶变。

    2006年,霸州市摄影家协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仅拥有了更加漂亮的LOGO,还编辑出版了同名摄影报和霸州摄影家图册。现在,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协会队伍从成立初期的不到20名成员发展到200余名,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会员几十名。一些优秀作品入选国家、省、市级影展,斩获诸多奖项。32年来,协会陆续有千余幅作品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廊坊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成为了宣传霸州的重要窗口。

    1998年,邢化棣从霸州市文化馆退休。如今,作为霸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他发挥余热,每天走街串巷,挖掘培养新生力量,积极参加协会活动,在当地的摄影界传为佳话。

    上个世纪80年代,霸县龙江渠修筑工程现场。

    忆情怀:“我爱摄影, 不让我干这行可不行。”

    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于摄影师而言,如果你没有近距离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感和冲击力,你的作品只是冷冰冰的光与影。邢化棣深谙此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总是冲在最前线。

    1969年8月29日19时15分至30分,褚河港村发生龙卷风。县领导紧急通知邢化棣前往该村,拍摄灾情和救援工作。接到通知时,天色已晚,邢化棣只好搭一辆同去的拖拉机赶赴灾区。入村后,看到四野一片狼藉,他皱紧了眉头。龙卷风造成604户村民受灾,其中1106间房全部被扫平,死亡120人,车辆毁坏,牲畜死亡,树木折断。感叹过后,邢化棣投入到了紧张的拍摄中。然而,第二天中午,天气突变,风卷云集,人们吓得四处逃窜。邢化棣正拍到一半,在众人的催促下,他抱着相机躲进了一卷席筒里。天气转好后,他立即钻出来继续拍摄。

    这样的“抢鲜”并不只这一次。为拍到全景照片,邢化棣总是爬到高处,有时是在十几米高的电线杆上,有时是在百米高的信号塔上。逢年过节,一旦接到采访任务,他立即放下家中的妻儿老小,赶到现场。在万家灯火中,常常有他独行的身影。

    1993年,邢化棣不幸遭遇车祸,造成右腿股骨头骨折,经过保守治疗后,他的右腿短了3厘米。但是,他一直没放弃摄影,只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就重返工作岗位。

    恢复行走后,邢化棣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因为股骨头断了,股骨直接“戳”到了骨盆里,他的右腿无时无刻不在疼,但他依然咬牙坚持。他常背着近20斤重的设备,一瘸一拐地赶到采访现场。抢抓镜头时,瘦弱的他丝毫不比别人慢。

    家人和同行经常劝邢化棣不要这么拼,他总是摇摇头说:“我爱摄影,不让我干这行可不行。新事物必须要亲自拍下来才过瘾,甭管多疼多累,我心里高兴!”

    1984年,胜芳镇喜迎元宵灯节。

    感人生: 八旬老翁追赶新时代

    “这几张是‘四清’时期拍的,这几张是中央领导视察霸州,这几张是胜芳镇的花灯,这几张是县城旧貌……几天不拍照,霸州就变一个样儿。”走进邢化棣的书房,记者仿佛迈入了历史的年轮中。在他的介绍下,一个个老画面映入眼帘。

    转眼间,海鸥、雅西卡、佳能、尼康、索尼……10多台相机陪伴邢化棣走过60年光景,给世人留下了近2万张照片。这其中,有彩色的,有黑白的;有胶片的,有电子的;有拔地而起的民营企业,有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益津人民那“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改革激情。据悉,一部分影像资料已载入霸州的志书中,成为后世子孙认识家乡的窗口和建设家乡的原动力。

    目前,邢化棣正在翻拍底片,他计划把旧照片全部保存起来。记者问他是不是非常留恋过去,他微笑着否定了:“这些年,霸州的变化日新月异。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了,家乡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我是一个经历了很多故事的老摄影人,这些旧照片只是我的一段记忆。说实话,我更喜欢当下的生活,如今,我赶上了最美好的时代。”

    步入晚年后,腿脚不便的邢化棣添了一个代步工具——三轮车。每天,在霸州街头,一名老者,背着相机包,骑着三轮车,走一路,看一路,拍一路,乐一路。这成为了霸州最美的街景。对于他来说,摄影已经不是任务,而是一种舍不掉、忘不了的情怀。

    (记者 武香君 通讯员 杜岩龙)

    责任编辑:郭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