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承德市新闻承德时政要闻
  • 分享
  • 老记者重访塞罕坝:数字见精神小事显风骨

    来源:承德日报 2017-09-12 11:07:56
    语音播报

    老记者重访塞罕坝:数字见精神小事显风骨

    前几天,与北京几位资深老记者重访塞罕坝,参观了林场展览馆、功勋树、马蹄坑、白桦坪;走访了林一代、林二代、林三代;听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动人的数字、动人的展望……数字虽然略显枯燥,但每一组都见精神;故事虽然都是小事,但每一则都显风骨。

    塞罕坝的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 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 倍。这组数字是我第一次听到,出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培育专家沈国舫之口,很真实也很权威。这是塞罕坝人55 年决战决胜、坚中攻坚的奋斗成果,也是塞罕坝人对生态文明的无私贡献。

    恶劣的生存条件和超强度的劳作,让林一代中的许多人患上了心脑血管病、风湿病。许多人英年早逝,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 岁。为了生态文明,塞罕坝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仍然选择坚守,其精神何其伟大。

    相对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大的考验还是“苦其心志”。我们发现,这里的许多年轻人不会使用微信位置分享功能,“作业区没信号,用不上。”高学历的女孩子找对象是个难题,“嫁不了人,就嫁给林场呗。”更多人要面对的则是离群索居的孤寂、经年累月的枯燥和不谙时尚的脱节……但他们仍旧乐在其中。55 年来,塞罕坝共有20 多对夫妻驻守过望火楼,55 年来,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有信念支撑,有使命在前,与青山作伴,和绿树为友,塞罕坝人的奋斗乐趣就在奋斗之中。

    能默默忍受物质条件的匮乏,而且能从现实的艰苦中咀嚼出甜,这可以说是塞罕坝人世代相传的“家风”。当年“林一代”在风餐露宿中就写下过气壮山河的诗歌,“林二代”护理员刘军在孤独守望中画出几十幅画作,而今“林三代”中更有用微单相机拍摄野生花卉的女博士。她叫杨丽,一年要有将近200 天上山作业,而每次上山,她都会把微单相机挂在脖子上,用来随时记录林间花花草草一年四季的每个细节。她从每次上山拍摄的照片中整理出了300 多种。在这300种野生花卉中,杨丽最喜欢的是一种名为华北漏斗菜的植物。杨丽告诉记者,她不仅喜欢花的颜色,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在林间的花。是的,华北漏斗菜犹如塞罕坝人:“恋绿”“恋树”……

    选择了林场就是选择了忍耐和寂寞,选择了塞罕坝就是选择了偏僻和艰苦,但是在荒漠变森林的亲身实践中,在建设世界最大人工林海的伟大事业里,“林三代”们感受到了苦中的甜,体会到了成就感,实现了丰沛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李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