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承德市新闻承德时政要闻
  • 分享
  • 承德市:帮扶有方脱贫有路共奔小康

    来源:承德日报 2018-06-20 16:56:14
    语音播报

    承德市:帮扶有方脱贫有路共奔小康

    帮扶有方脱贫有路共奔小康

    ——承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记者一线行(上)

    编者按

    承德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承德市8 个县(市) 中,有7 个是贫困县(市);河北省10 个深度贫困县,承德就占了3 个,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承德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号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举承德市之力、聚承德市之智,打造了一批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扶贫工作模式、工作经验。其中,脱贫攻坚八措并举“组合拳”取得较好成效,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表扬。“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三零”产业扶贫、医疗保障救助扶贫、脱贫攻坚党旗红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脱贫工作连续三年在全省考核第一。

    脱贫攻坚是硬骨头,如期脱贫是硬任务。为了记录承德市在脱贫攻坚中的新招、真招和实招,本报近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基层乡村采访各地脱贫攻坚中的扎实举措和生动实践,用鲜活的细节和精彩的故事,展现脱贫攻坚给贫困乡村带来的喜人变化。自今日起,本报推出“承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记者一线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1

    南松村:“卖阳光”就能把钱赚

    伴着清晨的阳光,承德县仓子乡南松村党支部书记陈荣胜开始了早起遛弯,村东头小梁子山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小梁子山是座荒山,曾经“栽树不结果、种地不打粮”,“梁山”让人“心凉”。如今,“梁山”上架起片片光伏发电板,一下子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热土。

    承德县是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共有贫困村129 个,南松村就是其中一个。山多地少没资源,缺钱缺路缺项目,和其他贫困村一样,南松村长期集体收入为零,曾经在贫困线下挣扎。

    回想当年,陈荣胜说,村里想发动百姓种大棚,没钱;想安几盏路灯照亮百姓回家路,没钱;想雇个保洁员搞搞村内卫生,还是没钱。

    2016 年,国家、省、市相继发布多项政策重点支持扶贫县区开展“光伏扶贫”。承德市经过调研发现,承德县属于太阳能资源二类地区,雾霾天少,光照较强,辐射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利用贫困户的庭院条件和村里的荒山荒坡建设光伏电站。南松村成了第一批受益的贫困村之一,在选址小梁子山后,县政府出资47.792 万元,为该村建成80 千伏电站一座。凭着这座电站,每年村集体能收入约14 万元左右。

    南松村村民王秀荣2018年70 多岁了,由于体弱多病,连地都种不了,只能靠吃低保维持生活。但老人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利用政府扶持,在自己家里搞起了光伏发电项目。

    “手续简单方便,一分土地不占,坐在家里‘卖阳光’就能把钱赚。”王秀荣现在过上了好日子。

    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承德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战略,同时将光伏发电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针对贫困户无钱投资的问题,承德市推出了多户联建、“贫困户+非贫困户”、企业承贷承还和“扶贫补贴+贫困户自筹+扶贫贷款”四种模式。针对农村“三无”特困群众和村集体零收入村脱贫难题,承德市组织实施了“万户阳光”扶贫工程。截至2017 年底,承德市已完成11844 户、13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预计到2018年底,承德市屋顶光伏将覆盖3 万建档立卡贫困户。

    平泉北五十家子镇北五十家子村村民在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山杏产业,现有10 多家山杏收购点,3000 多农户靠山杏实现增收1000 多万元。图为平泉亚欧果仁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清洗杏仁。 记者陈琦嘉摄

    2

    祁义:搬出“穷窝”天地宽

    6 月15 日一大早,明亮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室内,祁义和老伴就起来忙着收拾屋子。在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祁义,没想到会在69 岁搬出穷山沟,住上楼房。

    祁义是滦平县两间房乡石峰沟村村民,他原来居住的地方是个只有8户人家的小山村。那里,山高坡陡、环境恶劣,居住此间的村民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等无一不难。

    “老伴、儿子、儿媳、两个孙女,一家三代6 口人原来就住在3 间20 多平方米的老屋中,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祁义说。

    不仅房子破,生活也没着落。和祁义一起生活是二儿子祁景存。祁景存靠在外打工挣钱,妻子没工作,每月三千多元的工资仅够维持4 口人开销。祁义和老伴种十几亩山地,年成好一年才能挣万把块钱。

    面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近年,承德市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从深山搬到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的新建安置点。

    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方案,搬迁户每人可建设25 平方米住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人只需自筹3000 元,非贫困户每人自筹1 万元。

    祁义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方案,他家6 口人,交了1.8 万元,住进了130多平方米的新建楼房。

    祁义高兴地说:“搬迁户不仅可以将腾出的房屋交归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开发民宿旅游项目,还可以优先到引进的项目打工挣薪金。住新房还挣钱,日子越来越好了。”

    在承德,像祁义一样搬出“穷窝”奔小康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

    承德市一直把建设好基础设施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坚实基础,以偏远山村、自然庄向中心村和园区聚集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与易地搬迁社区“两区同建”,新建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小区97 个,计划搬迁贫困人口34212 人,预计2018年底全部完成,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同时,承德市还针对多数贫困乡村地处深山、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全面启动县、乡、村道路“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改造农村公路5500公里;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852个,完成投资11.52 亿元;推进“引水上坡”工程,新增水浇地22.8 万亩,为贫困乡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承德市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对农产品进行销售。图为滦平兴春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员工在智能温控工厂化大棚内采摘双孢菇。记者陈琦嘉摄

    承德县在扶贫攻坚中对136 个村2878 户9764 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村民们住进了移民新村。图为易地搬迁新居。记者李树春 通讯员蔡凤春摄

    3

    赵建明:“632”医疗救助的受益者

    “你丈夫得的是肝癌,赶紧准备钱做手术吧。”2017 年夏天,当从医生口中听到这句话时,赵建明的妻子瞬时就瘫坐在医院冰凉的地上。

    在平泉市党坝镇暖泉村,赵建明家只有两间破旧的瓦房,屋里几乎没什么摆设,只有院子里刚长出来的绿油油的庄稼还显示出一些生气。

    46 岁的赵建明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这一病,不但没有了收入,还成了一个填不满的“大窟窿”。赵建明家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本在外打工赚的几千元勉强能维持家用,可看病、住院、手术最少需要花费六七万元,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易于天文数字。

    “我听说贫困户得病了政策有扶持,你赶紧去打听打听。”邻居的一句话让他们一家看到了希望。第二天一大早,赵建明的妻子就去了平泉市,详细询问了医保报销的事。当她听说真的能报销时,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

    医院尽快安排了手术,手术很顺利,一共花费了52673.54 元,让他们一家意想不到的是, 竟然报销了52482.66 元,其中,基本基金支付了20587.70 元;大病保险支付了13094.17 元;医疗保障救助支付了11128.25 元; 商业保险支付了7672.54 元,自己仅花费了190.88 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几乎达到了100%,切实帮助这一贫困家庭解决了难题。

    “丈夫的病好了,家就散不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给了我们生活下去的希望。”赵建明的妻子感动地说。

    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据初步统计,承德市仅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9.9%,可以说是“病倒一个,压垮全家”。为此,承德市以开展医疗保障救助扶贫试点为契机,探索实施了“632”救助模式: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家庭成员等“六类群体”纳入医疗保障救助范围,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线衔接机制,实行“医保基金+财政资金”双重保障制度,住院费报销比例最高达95%以上。

    在三重保障的基础上,平泉市为贫困人口和贫困边缘人口建立了第四重保障,为贫困人口每人购买300 元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额度在500 元以下的保险公司全部报销,超过500 元部分,按60%比例报销,最高补助2 万元。通过实施贫困人口四重保障,确保了贫困患者住院自付费用不超过10%,让贫困群众就医有兜底、看病不再愁。(记者孙丰、孙涛、管陈子)

    责任编辑:李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