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承德市新闻河北日报承德专辑
  • 分享
  • 山川增绿 农民增收——围场发展生态产业精准脱贫探访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06-09 10:16:02
    语音播报

    山川增绿 农民增收——围场发展生态产业精准脱贫探访

     

    位于朝阳湾乡车道梁上层层叠叠的万亩马铃薯梯田成了“网红”景点。 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李建成、 陈宝云)“以前,春播时风沙追着人跑,秋收时只剩仨瓜俩枣。”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顷村的玫珑瓜大棚里,62岁的赵金文一边“忆苦”,一边蹬凳爬梯、换膜补漏,忙得不亦乐乎。“现在,俺们八顷村种金莲花、玫珑瓜、菊芋,不但风沙不见了,收入还高了一大截。”靠着生物多样性扶贫,老赵年收入从原来的2000元上升到3万多元。

    围场地处京津上风上水,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如何保护好生态,同步解决贫困问题?围场将绿色基因融入富民产业,让贫困群众从绿色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探索出了一条增绿又增收的新路子。

    ●用生态产业补齐发展短板

    在八顷村村边的道路上可以看到,一侧是漂亮的民居,一侧是种植着各种农作物的农田。“这是金莲花,那是有机富硒马铃薯,还有菊芋。”省广电局驻八顷村第一书记郭安治说,新品种个个肩负着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使命”。

    药用和观赏价值兼具的野生金莲花,是围场标志性物种。以前,过度采摘导致其生长环境被破坏,产量急剧下降。“加上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等因素,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板结严重,八顷村面临着生态退化、农业减产的困境。”郭安治说,保护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土地肥沃、水质纯净、空气清洁的生物圈,是八顷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2017年,在原环境保护部的指导下,八顷村开始探索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的产业项目。南京环研所专家根据八顷村实际,制定了有机金莲花种植方案。“一头对接制药企业,一头推广有机种植。”郭安治说,金莲花一年种、多年收,冬春季根系可防风固沙,夏秋可赏花采花富民。如今,该村60亩的金莲花园区,不仅带动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增收28万元,还使野生金莲花族群得到保护。

    2018年,八顷村又与海南一家公司签订玫珑瓜种植合作协议。投资306万元,流转土地200亩,建起207座标准冷棚。

    该村村民赵金文身患肺病,干不得重活。“种玉米每年能挣三四千元,还不够我吃药。”如今,仅流转土地一项,他便年入近3000元。“优先安排我和老伴打工,修棚、除草、修枝、摘果,活不重,一天100元,一年能干4个多月。”老赵笑着说,香甜的玫珑瓜让他还清了外债,2019年底他如愿脱贫出列。

    “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就要种植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时又兼顾经济效益的植物。”南京环研所研究员郭晓平说,在推广金莲花、有机富硒马铃薯、玫珑瓜等特色种植基础上,2019年该所又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引导村民种植菊芋。“菊芋具有抗旱、抗风沙、再生性强等优点,对土壤要求不高,根系无需深植,可锁住地表水。”

    在有机富硒马铃薯基地,郭安治抓起一捧松软的土说:“施的全是有机肥,土壤板结现象得到根本解决。”

    2019年10月,八顷村马铃薯正式获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更可喜的是,2019年底八顷村实现整村脱贫,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0元增加到30万元,贫困发生率由35%降至0.34%。

    近年来,围场围绕“绿色、有机、无公害”,将生态修复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持续壮强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投入支农资金9.15亿元,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87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300元,带动贫困户3万户。

    ●产业扶贫增收又增绿

    最近1年,六合店村57岁的韩凤祥喜事不断:去年7月,免费领到80只母羊、1只公羊;去年底,光荣脱贫出列;今年春节前后,母羊产羔150多只。

    津承携手在围场实施的“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扶贫项目”,正在帮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这是一位养殖户因又添羊羔而喜气洋洋。 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老韩曾是放羊的羊倌,以前整天赶着羊群满山跑,后来草光了、山秃了、羊也没了。“那时才知道,生态不行啥也干不成。”老韩说。

    2013年起,围场实施全年、全域、全天候禁牧,山坡重披新绿。“要是又能保护生态,又能养羊就好了。”那时过着穷日子的老韩期盼着。

    这一期盼如今变为了现实。2017年,为深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天津食品集团在围场实施了“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扶贫项目”,并成立河北津垦奥牧业有限公司。“这个项目是河北与天津两地重点打造的产业扶贫项目,肩负着实现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的重要使命。”该公司总经理王春旺表示。

    为了让更多群众加入“生态羊”养殖行列,津垦奥牧业推出了“投母收羔”带动一批、“份养自繁”扶持一批、“入股分红”助力一批、“入企就业”转化一批、“寄养托管”增收一批、“三方受益”打造一批、“资产收益”兜底一批等“七个一批”扶贫模式。

    老韩便是“份养自繁”套餐的受益者。“一只母羊两年三胎,一胎平均两只羔。两年产6只羔,还公司2只,自己剩4只。”老韩说,养殖技术、配方饲料,公司全程服务,明年他家肉羊存栏有望突破400只。

    为延伸产业链,增加养殖量和帮扶能力,津承携手建设的肉羊交易市场、屠宰场、冷库等项目,年内将全部投用。“今年,项目将带动不少于300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王春旺说。

    十几公里外的海字村,林木葱郁,景色宜人,但是村庄北侧一块200余亩的坡地,与周围环境极不相称。“坡上没树,春季就像‘沙盆’,借着风往村里扬沙。”村干部李丛说。

    为端走“沙盆”,海字村在坡地上种上了软枣猕猴桃树。走进林间,一棵棵小树苗正茁壮成长。“软枣猕猴桃是附近山上的野果,别看只有葡萄大小,维C含量却是橘子的50倍,亩产值可达万元。”李丛说,将野果规模化种植,既有特色,又添绿色。“林下还种植了热河黄芩、北苍术等药材,实现一地多效。”

    近年来,围场以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为抓手,牢固树立“脱贫攻坚、生态为先”意识,大力实施“林业生态+扶贫”模式。如今,全县人均有林面积达到15亩、林木蓄积量达到52立方米,“绿色银行”人均存款万余元。

    ●生态产业实现多重覆盖

    “今后游客一定会更多。”受疫情影响,坝上旅游延迟开放,但扣花营村农家院经营户邢国林仍信心十足。给他信心的是门前正在实施的围塞线(围场县城至塞罕坝)公路拓宽和沿线景观提升工程。

    来到距扣花营村不远处的钓鱼台湿地,小桥流水、栈道蜿蜒、绿草如茵、百花争艳,宛若江南水乡。“两年前,经过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杂乱无章的河道成了游客往返坝上驻足休憩的景点,周边农家院收入平均提高了三成。”邢国林说。

    说话间,我们偶遇县文旅广电局局长王亭章。“前面有片空地,刚栽上李子树。”王亭章说,根据规划,公路沿线土地将全部流转,用于建设特色生态文化景观。“很快一条一步一景、穿行于绿水青山花海里的风景线就将与游客见面。”

    一条风景线,一条致富路。一旁的邢国林笑着说:“我心里更有底儿了。”

    最近,位于朝阳湾乡车道梁上层层叠叠的万亩马铃薯梯田成为“网红”。

    “以前这里是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坡改梯’,实现了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生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如今亩均产值达到2400多元。”围场富龙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李明扬说,围绕梯田景观,当地正在打造休闲观光、摄影采风、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这里不仅是供应京津冀周边市场的苗木基地,更是生态旅游观光园。”在位于蓝旗卡伦乡的园林特色绿化苗木基地内,木兰林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玉华指着五彩斑斓的各类苗木告诉记者,基地按照“苗景兼用、景苗一体”理念,在高速沿线建设了集生产、景观、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和郊野公园,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林农游一体化,好生态助力全域旅游发展。位于围场的塞罕坝、国家1号风景大道等独具一格的自然生态景观,带动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围场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2亿元。

    “围场出路在生态,希望在生态。我们将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唱‘山歌’,念‘林经’,深挖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生态产业多重覆盖,让群众端起‘绿色饭碗’,吃上‘生态饭’,鼓起‘钱袋子’”。承德市政协副主席、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刘众民说。

    责任编辑:王春红

    下一篇: 承德平泉蒲公英竞相绽放花香四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