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时评重磅言论
  • 分享
  • 禁穿进口鞋:逾越公私边界的“以堵代疏”

    来源:燕赵都市报 2017-03-02 09:07:08
    语音播报

    禁穿进口鞋:逾越公私边界的“以堵代疏”

    “学生不比学习却比鞋子”,扭曲的价值认同,确实需要纠偏。可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却不能逾越公私边界,不能停留于“以堵代疏”。

    前不久,福建晋江市子江中学的一则通知截图在某论坛上走红。这则面向某年级学生家长的微信群通知称,近期校园中攀比之风渐长,“学生不比学习却比鞋子”,甚至有学生要求家长购买昂贵的进口鞋。为了防止攀比行为蔓延,弘扬勤俭节约美德,该通知要求该年级的学生不得穿进口鞋进入校园。(3月1日澎湃新闻)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孩子们穿的鞋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生存生态的缩影,也折射出一个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消费文化。即使是在相对封闭的中小学校园里,消费也具有超越实际生活需要的符号功能,即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为了在印象管理的比拼和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了赢得“脸面”,一些中小学生也在炫耀性消费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同一个年级的同学,在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兴趣偏好等方面都存在着鲜明的差距。受炫富等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过度社会化的未成年人,也学会了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实现区隔与分层,建构身份认同。“禁穿进口鞋”看上去很美好,颇具道德价值却缺乏使用价值,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学生和家长的批评和质疑。

    伴随着市场化、商品化进程,人们情感表达的手段却越来越单一化;对孩子消费欲望的无条件满足,已经成为许多家长惯常的情感表达手段。为了激励孩子,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与关心,一些家长通常对孩子很大方、很舍得。因此,“禁穿进口鞋”对家长们缺乏强烈的、普遍的、持久的行为感召力与约束力,即使能够在短期内奏效,也并非长久之道。

    在消费多样化的今天,不同的人们对于同样的行动目标通常存在着价值认知上的分歧与差异,对同样的规范的需求也具有不平衡性。“禁穿进口鞋”对于家境困难的同学来说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对于那些家境优渥、深受消费主义影响的家庭来说,却是对私人空间的侵犯。

    在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能力差异化的当下,“一刀切”显然缺乏“准头”。禁穿进口鞋尽管初衷良善,却由于方法生硬、冰冷,触碰了家长和学生关于权利与尊严的敏感神经,难免会事与愿违。“学生不比学习却比鞋子”,扭曲的价值认同,确实需要纠偏。可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却不能逾越公私边界,不能停留于“以堵代疏”。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穿进口鞋并没有“原罪”;那种自说自话的“我是为你好”,往往会遭受越来越多的不认同乃至抵触、对抗。说到底,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应该在权利平等、地位均等的基础上界定清晰的权责边界,彼此尊重、换位思考。(杨朝清)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