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时评铿锵而歌
  • 分享
  • 规范长寿食品 须破养生迷信

    来源:燕赵都市报 2017-05-03 16:14:09
    语音播报

    规范长寿食品 须破养生迷信

    被誉为“中国长寿之乡”的广西巴马吸引了众多病人和老人到来。然而,宣传有“长寿”功能的神力蘑菇、长寿河水、动物喷雾、氧吧洞穴却令一些慕名而来者失望而归。记者发现,一些普通食品也常被商家包装成“长寿食品”,有虚假、误导之嫌。(5月2日《新京报》)

    从“长寿之乡”到“长寿食品”,似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故事,然而其中大部分不过是彻彻底底的商业套路。而一些知名的“长寿之乡”,经过商业化运作后,反倒“长寿”难再。以广西巴马为例,近几年涌入的游客人数呈井喷式增长,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生活废水已对当地河流造成明显污染,“以前盘阳河的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现在已经不敢喝了。”

    在上述背景下所衍生出的所谓“长寿食品”,自然就更为可疑了。一来,一个地方即使真的出现了普遍性的“长寿”现象,也有着复杂的成因,单靠食用某种食物和水,就期待能化平凡为神奇起到长寿之效,仅从常识角度判断就不靠谱;另一方面,在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所谓“长寿食品”,多只是“傍名头”而已,很可能与“长寿之乡”其实早没半点关系了。

    从提升知名度、增加经济收益的角度,一些地方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借助“长寿”概念做大食品、旅游等相关产业,也无可厚非。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切经济行为都应该在法治的底线之上进行。比如,食品宣传中明示或暗示长寿功效,就有虚假、误导之嫌,已经游离在法律边缘。而不加节制和规范地利用“长寿之乡”品牌,也必将带来透支的后果。巴马目前遭受的困境,或许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长寿食品”到底合不合法,应由监管部门给出答案和规束。但要真正切断种种面目可疑的“长寿食品”的后路,恐怕还得破除社会对养生和长寿的普遍迷信。追求养生和长寿,并非不可理解,但这种追逐一旦达到偏听偏信甚至是迷信的地步,就难言理性了。有人形象地总结:当前最畅销的书,不再是青春文学,而是养生书;最常见的养生方法,不是锻炼,而是吃。其实不只是“长寿食品”,对养生食品、保健品以及各式来路不明的所谓养生大师的过度追捧,都反映了社会对养生和长寿的过分迷信。

    当然,注重养生,迷恋长寿,似乎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其中的成因较为复杂,暂且不表。但在现代社会,国民科学素养的低下,以及食品安全的现实状况,无疑也使得不少人对食品形成了“缺什么补什么”的畸形消费心理,所以但凡主打养生、安全、长寿等概念的食品,往往更容易获得市场的呼应。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长寿食品”与社会对于长寿的迷信和食品安全的“饥渴”,无疑称得上是互相满足与成全。(朱昌俊)

    责任编辑:贾东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