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时评本网锐评
  • 分享
  • [河北这五年]续写塞罕坝发展的生态接力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8-07 16:55:47
    语音播报

    [河北这五年]续写塞罕坝发展的生态接力

    首都北京向北驱车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她叫塞罕坝。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112万亩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在中国沙化荒漠化分布图上,地处风沙前缘的这一弯绿色,却显得弥足珍贵。(据新华社 报道)

    塞罕坝,因为清政府的开围放垦,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皇家木兰围场一部分,变成了“沙尘蔽天日、鸟兽无栖处”的荒漠。如今它又已然成为人人向往的“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鸟兽的天堂”,是什么让塞罕坝实现了凤凰浴火、涅槃重生?答案不言而喻,是369名塞罕坝的开拓者,是三代林场人笃定坚守的接力生态修复,他们用青春与汗水,为绿色生态、美丽中国添写了浓重的一笔。

    从8%的荒原种树成活率到30天马蹄坑大会战,从70年代连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到收拾残局越挫越勇的机械造林,从一颗松的奇迹到一片“海”的升级,塞罕坝人解决的不仅仅只是科学育林的技术命题,同时克服了孤独、不被理解的心理命题,更让“无比较真”“死磕到底”的不服输精神成为他们体内流淌的血液,让绿色生态梦成为人生的信念支撑与精神守护,成为“一日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乐在其中”的塞罕坝人的力量之源。

    三代人、55年、 1.37亿立方米、55万吨……细细咀嚼,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蕴含有深刻的涵义。从369名开拓者到如今2000人的守业者,穿越55年的历史长河,没有“靠林吃林”惰性思维,没有急功近利的窄小视野,更没有世俗成功学的盲目追随,只有愚公移山般的坚定意志,只有不畏风险不惧艰难的笃定坚守,只有恪守内心初衷的行稳致远。正是因为这个群体的共同价值坚守,才发展成为今日这骄傲与自豪的“林二代”“林三代”,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变成执政现实,让塞罕坝真正成为京津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样本。

    “雄关漫道真如铁”说出了一代塞罕坝人的奋斗心声,他们用理念和信念融化了这座高原荒漠,“长风破浪会有时”道出了二代塞罕坝人的奉献历程,他们用牺牲和奋斗书写了塞罕坝上的绿色奇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三代塞罕坝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用现代知识与科技力量续写了“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新篇章。55年的成功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继续沿着前人的足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让塞罕坝的青山绿水长存于世,才能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于民、造福后代。(郭红玲)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