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时评重磅言论
  • 分享
  • 扶贫“硕鼠”更应严惩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8-21 15:20:13
    语音播报

    扶贫“硕鼠”更应严惩

    “临城县赵庄乡李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田群以贫困户名义冒名申领扶贫项目资金12万元,受到开除党籍处分……”近日,河北省纪委对11起扶贫领域典型案件进行通报曝光。(8月21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是党中央执政为民理念与群众期盼的交汇融合,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百姓福祉。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下拨到基层,虚报冒领、截留私分、索要好处、套取冒领……动扶贫“奶酪”的“微腐败”五花八门。典型的案例、沉重的事实,再一次刺痛善良人们的神经,偏远贫困地区人们生活的艰辛,对比的是肆无忌惮蚕食扶贫资金者的无耻嘴脸,感受扶贫攻坚的不易和痛恨贪腐的复杂情绪油然而生。

    扶贫资金是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促进扶贫项目开发的重要物质保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笔款项若是“打水漂”,没能精准“滴灌”到贫困户身上,既损害了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更严重消减了扶贫成效,阻碍脱贫进程。扶贫资金“必须瞄准贫困地区和人口,确保专款专用”,向扶贫资金伸手应“罪加一等”!对违纪典型案例的通报曝光,在河北已形成常态,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明显。密集的信号,强化的是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零容忍”的鲜明态度。纪律是红线,也是高压线,谁敢动贫困群众的“奶酪”,决不姑息!

    大量案例表明,越是迫切需要扶贫款的贫困地区,套取扶贫款的“黑手”就越是猖獗。“在其位,谋其政。”干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要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虽然官不大,但始终是党和政府的“末稍神经”,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尽管扶贫领域的腐败大多只是“微腐败”,但因为基层干部身处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扶贫工作的最终实施者,针对的是最贫困的群体,挑战的是最关乎民生福祉的政策,到头来会更影响扶贫攻坚的士气人心。倘若基层“硕鼠”得不到根治,扶贫开发的成果必将付诸东流。

    扶贫资金领域腐败案件高发,说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干部与民争利且屡屡得手,暴露出基层法治意识普遍不强、财务管理较为混乱、村务不公开不透明、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 让扶贫反腐工作走向常态,筑牢制度“防火墙”,需多方发力。既要从源头加以治理,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建设,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政务公开和监督机制,又要对资金管理使用的每个环节开展职务犯罪风险排查,增加扶贫资金发放、扶贫政策落实的透明度,让百姓更好地监督和了解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对扶贫资金实行“阳光化管理”,全方位的监督。

    脱贫攻坚是必须打赢的“硬仗”、必须拿下的“山头”,面对扶贫这场硬仗、大考,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刹不正之风。在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对反映集中、性质恶劣的重点督办、限期办结,对发现的腐败问题快查严处。利剑高悬,形成持续震慑,发挥警示效应,促使扶贫资金能发挥出“扶真贫、真扶贫”的功效。 (孙小航)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