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时评重磅言论
  • 分享
  • 浪漫七夕不能仅是“鲜花经济”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8-28 10:35:08
    语音播报

    浪漫七夕不能仅是“鲜花经济”

    随着明星效应的影响力以及消费者对鲜花“新意”要求的不断提升,今年七夕售价不菲的高端鲜花礼盒、花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8月28日 中国新闻网)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八大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夕节始于中国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牛郎织女于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姑娘们在这一天晚上,抬头仰望星空,乞求上天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段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故称为“乞巧”。这一习俗代代延续,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融入了乞巧节,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时光易逝,民族节日却以富有传承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七夕节能够流传至今远不止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与之相关联的是节日背后的古老习俗和民间活动。穿针乞巧、晒书晒衣、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贺牛生日等,这些与七夕紧密相关的传统习俗,不仅折射出古人的勤劳与巧思,更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众多的商家、媒体在利益的驱动下,以“中国情人节”为主题来宣传、包装引导大众。玫瑰、红酒、烛光晚餐成了一些年轻人过节的“标配”,更有创意礼盒、珠宝首饰、惊喜求婚方案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传统节日沦为现代商业经济的一个工具,作为一项文化遗产,七夕节的文化底蕴在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些模糊的背影,丢失了文化本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利用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让节日背后蕴含的对爱情的坚贞、对婚姻的忠诚,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发掘、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节日仪式与民俗,让七夕的文化财富与现代的经济效应达到“双赢”,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融合,以此促进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光域不断增大、亮度持续增强。(孙小航)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