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时评本网锐评
  • 分享
  • 激活精准扶贫“造血”干细胞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9-06 17:44:34
    语音播报

    激活精准扶贫“造血”干细胞

    “去年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金融扶贫贷款承包了25个蔬菜大棚,净收入10万元,让我彻底脱了贫。”8月31日,张家口市张北县金家村54岁的农民裴海云,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今年我又承包了160亩土地种植蔬菜,预计净收入达30万元!”(河北新闻网 9月6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语用在扶贫工作中再合适不过。“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可永远脱贫致富,尤其是在扶贫领域,扶贫资金再多、政策再好,如果不能变被动为主动,就不能精准“点穴”。因此,要转变以往“输血”为现在“造血”模式,既有物质输送,更有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帮扶什么,当地适合发展什么我们经营什么,截穷源,断穷根,开掘富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河北省有62个扶贫重点县,512万贫困人口,而且人们对于“脱贫”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物质满足,而是更多关注文化、生态、教育等领域的综合性发展,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扶贫方式,对症施药,变“输血”为“造血”,才会激活这些地区的脱贫“造血”干细胞,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用“扶贫+”激活脱贫“造血”干细胞。大力推行“扶贫+现代农业”“扶贫+传统文化”“扶贫+观光旅游业”等项目,厚植发展动力,彻底摘掉穷帽子。比如前段时间“大唐曹妃”稻田画,就是利用现代农业发展新兴经济,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眼球经济”,提高了曹妃甸知名度,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馆陶县利用传统陶瓷,栽培文化“梧桐树”,引来了脱贫“金凤凰”;比如清河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丰富群众的业务知识来奠定脱贫基础……“扶贫+”,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广阔思路,迎来了全面小康路上的“好声音”。

    彻底激活脱贫“造血”干细胞,要坚决破除“等”的观望思想、“靠”的依赖思想、“要”的功利思想,转变发展思路,结合本地资源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坚定不移地走精准扶贫之路。同时,要坚决避免“数字脱贫”“政绩脱贫”等虚假情况,扶贫工作事关民生福祉,需要下“绣花”功夫、发挥“工匠”精神才能打赢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阶段,要有恒心和毅力,激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河北人民生活的“气色”定将越来越好!(马芸熙)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