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时评铿锵而歌
  • 分享
  • 唐卫毅:“以房养老”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8-13 09:09:32
    语音播报

    唐卫毅:“以房养老”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提出鼓励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2014年7月,原保监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正式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截止时间为2016年6月30日。2016年7月,原保监会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的部分地级市,试点期间延长至2018年6月30日。从试点情况来看,业务开展并不理想。截至今年6月底,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相关业务,共有98户家庭139位老人完成承保手续(据8月12日《华西都市报》报道)。

    从“以房养老”政策的内容和方式上看, “以房养老”保险并不是通常所见的普通的保险产品,而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简而言之,就是房屋所有人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然后每个月从保险公司领一笔养老金,待所有人去世后,保险公司再处置房子,并扣除相关费用,房子抵押期间并不影响居住。在这种模式下,那些收入较低,但名下住房价值较高的老人每月都能获得一笔养老金,从而改善老年生活。

    应该说,从政策设计上看,“以房养老”的好处还是很多的。尤其是“以房养老”试点的一经推出,即迎来社会一片叫好之声,试点城市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不少人认为,“以房养老”既能增加养老收入,提升养老质量,又能盘活房产资源,还能拓展保险业务,的确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然而,从试点情况来看,“以房养老”并未取得完美成效,甚至有些令人大跌眼镜。比如,“以房养老”试点4年来,截至目前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相关业务,共有98户家庭139位老人完成承保手续,如此“地量”的试点成效,与“以房养老”的预期显然相差甚远。

    “以房养老”政策为何“叫好不叫座”乃至遭遇“滑铁卢”?依笔者之见,不外乎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是“以房养老”政策尚缺少科学、规范、法治化的操作范本和模板,整体可信度还比较低。比如,试点省市都在自己探索实践,而众多老年人对这一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安全性吃不准,再加上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保险业来说,业务涉及房地产、金融、财税、司法等多个领域,其中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策基础较为薄弱,业务流程管理和风险管控难度较大,以及难以盈利的环境下,无论是老年人还是保险企业,都存在着不少的后顾之忧,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其二是受家庭因素的制约,一些老年人对自己的房产处置并非拥有最终的决定权。比如,大多数老年人的儿女健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的房子最终是要留给子女的。由于受制于儿女的意见,在“以房养老”的问题上,一些老年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近年来,一些打着“以房养老”旗号的诈骗团伙频繁作案,尤其是利用不法手段骗取老人房产的案件屡屡发生,并且媒体多有报道,使得众多老年人对“以房养老”望而却步,害怕不慎掉进“以房养老”的陷阱。这说明,目前“以房养老”的正面信息不足,负面信息很大,从而影响到了老年人对“以房养老”政策的判断和意愿。

    其实,“以房养老”是值得探索和践行的好事,能够缓解不少老年人的养老压力,提升养老保障水平。但是由于法规不健全,市场化运作风险很大,使得试点成效很不理想。比如,在此前央视发起的一项调查中,绝对不选择“以房养老”的被调查者比例达到了71%,这说明,对公众对“以房养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还比较低。如果不尽快改变现有模式,不大力提升“以房养老”的社会公信力,“以房养老”政策很可能半途而废,推行不下去。笔者以为,“以房养老”的好事要做好,关键是政策制度设计要完美,要尽快将“以房养老”的服务模式标准化和精细化,提高其可信度。只有让老年人对“以房养老”感到放心、安心并且得实惠,同时又让保险行业有效益,还防止不法分子从中浑水摸鱼,这养的“以房养老”才能得到众多老年人的青睐。

    反之,对“以房养老”的后顾之忧很大,众多老年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房产会莫名奇妙没了,届时,“以房养老”中的“红利”再诱人,老年人也不会为之所动。毕竟,老年人经不起任何风险,房子也关系着自己一辈子的心血,谁也不愿意就这么不清不楚地参与进来,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