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时评本网锐评
  • 分享
  • 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9-21 17:31:54
    语音播报

    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9月的经堂村蔬菜大棚内,一派喜人景象。60岁的村民温德阳不由得想起了11个月前去世的赵江辉,“这么好的人咋说没就没了呢?” 2016年,时任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的赵江辉被选派到丰宁经堂村驻村帮扶,并担任村第一书记,期间经堂村148户贫困户中脱贫110多户,赵江辉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扶贫干部的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9月20日《河北日报》)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所剩贫困地区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难度很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从2016年起,河北省连续用5年时间,在省市县三级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面对面”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赵江辉就是驻村扶贫干部中的典型代表,扶贫有担当,驻村见真情,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值得称道和点赞。

    驻村帮扶,必须找准“穷根”,增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驻村干部要真入村、真驻村,挨家挨户实地考察,了解掌握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看贫困到什么程度,查致贫的根源,做到精确识别、精准对接、精准施策。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驻村帮扶期间,赵江辉想的最多的就是:“帮扶工作怎么做”“如何带动群众致富”。于是,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他带领队员们走遍了村子每个角落、每户人家,和贫困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完成了148户446人的建档立卡,摸清了村子贫困的根源在于没有产业支撑,找准了帮扶方向。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贫困村大多是穷在水上、苦在路上、差在产业上。只有扶出“产业”,才能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精准扶贫才算扶到了家,也才能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就地扶贫就很容易返贫;如果没有产业的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就很容易搬得出而稳不住。为此,赵江辉和村干部经过反复研究、考证后,确定种植网纹瓜为经堂村产业扶贫项目,对症治疗、靶向扶贫,建成了占地125亩的141个大棚,当年帮助全村74%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驻村帮扶最根本的是“扶人”,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先脱贫。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最终脱贫是要靠他们的双手来创造的。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一些贫困群众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直接导致依靠自身脱贫的内动力不足,严重延缓乃至阻碍脱贫攻坚进程。为此,驻村干部要以赵江辉为榜样,用心用情用力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千方百计扫清贫困群众依赖思想、懒汉思想,树立起战胜贫困的斗志和信心,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主动参与到扶贫中来,断掉穷根、开掘富源。

    脱贫攻坚如同登山,越往后爬越艰难。每一个驻村扶贫干部都肩负着结对帮扶的重大使命,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把扶贫脱帽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看实情、听实话、看真贫,帮着贫困群众出点子、跑路子,既要当好政策宣传员、脱贫攻坚战斗员,又要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工作落实监督员,真正把精准脱贫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贫困群众在驻村帮扶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刘爱萍)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