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时评管窥天下
  • 分享
  • 平“语”近人, 德行天下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10-11 15:45:04
    语音播报

    平“语”近人, 德行天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您看,我们说到选人、用人,一定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那我们说到个人也好、家庭也好、国家也好,一定是“德不孤,必有邻”。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就是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打好“崇德”的根基。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同样的,道德对每一个个人的发展、进步也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古人讲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有“三不朽”,这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居于首位的,它强调的就是德对于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性的前提性的作用。今天习近平同志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分别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提出了核心价值观。

    筑好“明德”的基础。2018年5月2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候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教学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这不仅是古代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今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风气依然呼唤着这样一种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君子,将这种光明、美好的德行推及到民众身上去,革除蒙昧,开发民智,然后共同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止于至善”,真正的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铺好“修德”的道路。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当中一直强调“德”这个字,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一个个人来说有多么多么地重要,这种影响一直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大德讲的是国家之德。明大德对每一个个人来讲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守公德。公德,顾名思义,就是公共领域的道德。对共产党人来讲,守公德就是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私德。私德简单来讲,就是私人领域的道德,就是私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品质和习惯。对于党员干部来讲,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严把“私”字。要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在私德问题上,党员干部丝毫不能懈怠,要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这种警醒意识,要自觉地去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微信圈、生活圈、交友圈、娱乐圈,要做到慎独、慎微。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干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道德的养成贵在坚持,要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始终牢记道德的养成永远在路上,要始终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有德行的共产党员。(李娇)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