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时评网言网语
  • 分享
  • “死磕”是如何凿出脱贫“天路”的?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08-11 19:41:29
    语音播报

    “死磕”是如何凿出脱贫“天路”的?

    眼前一边是滔滔金沙江,一边是垂直落差近两千米的悬崖。一条公路顽强折叠于悬崖间,从山脚通往各村民小组,108个回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大坪子乡百姓在乡党委书记熊英洪的带领下,8年死磕,硬是从石壁上掏出一条条曲折通组“天路”!一通百通,好政策一项项落实到村民身上。2019年,雷波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导致一个地区贫困落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交通排在首位。正所谓道路不通,百业难兴。交通不便,意味着信息闭塞、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十分困难,更别说发展产业和引进人才之类了。4个村517户2260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51户2032人;79岁的老人不知什么是公共汽车;悬崖路上,人们要时刻躲避掉下来的石块……道路不通,给大坪子乡带来不仅是大面积的贫穷,还有对外界的无知以及行走在悬崖路上的生命安全威胁。

    道路畅通,脱贫致富才有“路”。深陷贫穷又消息闭塞的大坪子乡百姓或许未能意识到这一点。2011年到任的大坪子乡党委书记熊英洪却敏锐察觉到:修路是大坪子乡“马上要做”的事。农技员出生的他或许与农民朋友有一份天然的亲近。这份亲近的情怀,让他的心因当地百姓贫苦而触痛,进而化为为百姓解除疾苦的动力和责任,支撑着带领队伍,多方筹措资金,苦干8年,为大坪子乡百姓凿出了一条脱贫路。

    在山势艰险的悬崖上修路,十分艰辛。因为悬崖没平地,山石硬如铁,很多时候机械作业无法施展,只能靠人工苦干。乡干部加上村组党员,吃住在工地,不惧夏日酷热、冬日飞雪,以一年只能修五公里的愚公精神,在贫瘠而坚硬的石壁上掏出一条条脱贫“天路”,为当地百姓带来“第二次解放”。

    或许,对于深陷贫困痼疾的地区来讲,要想发展,仅靠修路远远不够。但打通与外界连通的路却能帮助当地百姓进一步打开思路,在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等方面寻找“新路”,从根本上提升经济发展原动力。大坪子乡的老百姓把种玉米的地改种了青花椒,养起了羊,走上了致富路。2019年,雷波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在这与悬崖山路死磕的八年,在这与贫穷抗争的两千多个日夜里,熊英洪及当地的干部付出,或许不能用语言文字描述殆尽。但他们为当地百性带来的福祉绵绵不尽。在“天路”上凝聚的“死磕”精神,正激励更多的扶贫干部及百姓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而苦干。(李秋梅)

    责任编辑:霍骋远

    下一篇: “一元钱看病”利国利民大有可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