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时评新人观澜
  • 分享
  • 张琪:入校先鞠躬?德育更应“润物细无声”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10-28 09:35:31
    语音播报

    张琪:入校先鞠躬?德育更应“润物细无声”

    近日,辽宁一中学学生进校门未鞠躬遭到老师呵斥,退回几步重新鞠躬,才得以进入校门。事件传播后,该中学“入校先鞠躬”的规定,引发热议。学校回应称,进校敬礼是正常的入校礼节,为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10月26日 腾讯新闻)

    鞠躬,是我们对他人表达敬重和谢意的方式。进校门必须鞠躬,把本该发于心的事情,交于行政、变为规定。这样高压式管理的德育,恐怕只能“外化其行”, 无法“内化其心”。

    谈起这个,笔者自己深有体会。上初二时,学校突然要求我们见到老师必须问好、在餐厅打饭要对师傅说“谢谢”,如果没说,则会被记录下胸前的校标号,予以通报。规定一出,大家自然有样学样,尽力不被批评。可过一阵规定一撤,依旧坚持问好说“谢谢”的,寥寥无几。以管理代导向,这样的德育,虽然见效很快,却不能凸显学生真正的行为品质。

    类似这样“走过场”的德育,在互联网上也不少见。山西某小学的感恩教育演讲,“营销式洗脑”下,几千个孩子集体痛哭。但当愧疚裹挟下的情绪消散,家长、孩子依旧玩各玩各的手机;黑龙江某中学的“感恩会”上,一千多个学生,在操场上集体为父母洗脚。形式大于内容,强制而非自愿,当狂欢过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人不学,不知义”,学校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道德感恩的初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讲求润物细无声。新加坡的德育方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注重中小学品德教育课,采用正规的课堂教学,把思想传递给学生。“内化其心”之后,再通过课后辅导活动和社区服务等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身体力行的结合起来,达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品德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希望中小学教育在具体实践中能够切实改进方法,不止“外化其行”,更要“内化其心”。

    责任编辑:霍骋远

    下一篇: 李悦: “逆水”行舟,有远见方能行稳致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