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时评本网锐评
  • 分享
  • 让“非遗传承”之路行稳致远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11-02 17:25:45
    语音播报

    让“非遗传承”之路行稳致远

    曾有“河间大鼓”之称的西河大鼓,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河间扎根生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河间人对西河大鼓更是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缘。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西河大鼓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10月29日河北新闻网)

    一人、一鼓,一把三弦,一把折扇,台上说书人,台下听书客,都在乡音浓郁、弦索悠扬的说唱中品评陶醉,又在风趣生动的故事中明辨是非。这,就是发源于河间的西河大鼓,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西河大鼓扎根民间,兼容并蓄,融合创新,传承保护,饱含了一方民众生活方式的历史积淀,融入了今天的生活现实,才得以再放异彩。

    文化如水,源远流长,润物无声。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9年,西河大鼓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这让我们看到,要想让非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就要持之以恒,传承与发展并进,不能放弃老技艺,在保持地道韵味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大胆创新,通过技法找到非遗的发展方向,才能让传承之路走得更稳更宽广。

    “非遗”这一提法,2003年至今,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从冷到热,我们国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总体态势逐步向好,像西河大鼓一样的一大批“非遗”走进生活“活”了起来。

    欣喜之余我们也当看到,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进入人们的头脑,原来的作品、艺术品变成了产品和商品,甚至变成了商品的招牌、赚钱的工具,彻底丧失了自身的文化属性,有的甚至变成了垃圾文化、劣质文化、恶俗文化,不断地侵害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真正挖掘非遗中的真、善、美,是“非遗”传承路上不可忽视的核心。

    新时代,新视角下,“非遗”传承更多承载的是“文化自信”“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活起来,让非遗“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在国家重视前提下,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眼光看待非遗,让这种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行稳致远。(任勇响)

    责任编辑:霍骋远

    下一篇: 破解养老难题,请看河北“妇老乡亲”模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