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时评本网锐评
  • 分享
  • 科技发力,“白茬山”蝶变“绿满山”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11-17 20:09:08
    语音播报

    科技发力,“白茬山”蝶变“绿满山”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石家庄市鹿泉区白鹿泉乡东胡申村东500米处的废弃灰岩矿采矿迹地。地锦、葛藤、紫藤……昔日的“白茬山”如今已是藤蔓茂盛、生机盎然。(11月17日河北新闻网)

    昔日“白茬山”,今日绿满山。什么原因?科技发力,“白茬山”蝶变“绿满山”。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高质量发展的赓续前行。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人民至上,护航人民幸福。“白茬山”是无序开采露天矿山的恶果,大范围石灰岩白茬陡立断面,是大自然的伤疤,是生态环境的隐患。北方气候条件差,雨水少,山体水土保持和植被生长难度大,矿业开发形成的高陡边坡让矿山环境治理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挑战,越勇敢。

    科技发力,攻坚克难。针对高、陡、险边坡综合治理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河北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积极通过科研课题试验,探索“白茬山”植被修复新模式,自2018年2月起,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与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东胡申村矿山高陡边坡植被修复技术攻关,并于今年4月在省科技厅成功立项《河北太行山“白茬山”植被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全力破解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难题。科技是创新源泉,创新破解难题。如今,东胡申村东的废弃灰岩矿采矿迹地试验区,一派生机盎然,奏响废弃矿区复绿的嘹亮乐章。

    生态文明建设贵在建根建源,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河北的“白茬山”蝶变“绿满山”实验就是如此。该项目以“白茬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坡面高陡、项目区土源短缺、水涵养条件差、降水少且过度集中为主要课题,科学研究集植物筛选技术+土壤重构技术+水肥管理技术,重构土壤、监测用水等再造生态环境条件,加速植被恢复,实现矿山迹地岩壁的景观生态。这就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为河北矿区复绿乃至全国矿区复绿提供经验。

    矿山开发种类多、类型复杂、高强度开发持续时间长、引发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多期叠加程度高,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需要科技发力;让“白茬山”变成绿色青山,需要科技创新。河北太行山“白茬山”植被修复关键技术成功探索,难能可贵。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的就是把论文写在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线,把课题研究在攻克艰难上。

    笔者坚信,不久的将来,河北乃至全国所有的“白茬山”都会“绿满山”,必然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丽新画卷。(李爱胜)

    责任编辑:霍骋远

    下一篇: “爱心椅垫”凸显市民公益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