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文化文艺锐评
  • 分享
  • 观费正八十岁回顾展有感:故乡啊,故乡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4-10 19:30:44
    语音播报

    观费正八十岁回顾展有感:故乡啊,故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在梦里,在心中,在深深凝望的目光里,故乡之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则有更多不可言说的人生况味。有快乐,有忧伤,有亲人之别的锥心,有衣锦还乡之荣耀,各种滋味混杂在一起,使得故乡成为不能触碰,又不能不时时想起的地方,五味杂陈,撕心扯肺。

    读费正先生的油画作品,就有这样的体会,原本是旖旎的水乡,在他的笔下变成灰黑色的,氤氲的色彩中,无端的生长出惆怅和伤感。

    暌违数十年,江南水乡是儿时的快乐,是越来越浓的思念,是梦中的呓语,是人在江湖的美丽童话。于是,这快乐、这记忆便成就了画布上的精彩,石板桥、乌篷船,静静流淌的河水,等等。但是,这不是简单的涂抹,也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怀恋,否则的话,先生笔下的故乡不会是黑色的、灰色的。

    曾经站在先生那副廊桥下一红一黑两把椅子作品前,浅薄的对先生说,这幅作品应该叫“来了,走了”。其实,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很难揣摩出先生的真正意图,或许本身没有意图,但是,他绝对的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广阔的思考空间。两把椅子意味着“历史”与“现代”?“东方”和“西方”?“左”与“右”?是自由与禁锢?是夫妻?是父子?是一盏清茶话友情,还是话不投机怨恨多?海阔天空,任你遐想,或许美好,或许悲伤,不期之中,你已经成为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最美是江南,先生这幅水乡却是灰黑色的,无端的生发出些许的戚戚然,我想,这不是“如今安在哉”的慨叹,也不是“何日更重游”的追忆,哎,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或许也只有先生才能说得出其间的一二,但是它给人的那种揪心的感觉却是悠远而深长的。

    还有那喧嚣的集市,河岸集市上的人流拥挤与小河的悠荡空寂形成鲜明的对比,村姑村妇,野老耕夫,是庸常日子里的采购,还是新姑爷首次登门,总之,从他们手里拎着的东西就能看出家境的殷实和落寞。不管如何,几片青菜,几许莲藕,一尾锦鲤,凭着江南水乡人的精致,都会捣鼓出一桌的美味。世俗生活,人情味道,尽显无遗。在这里,满则意味着空,丰盈灵动,意蕴无限。

    还有那空荡荡的廊桥,美人已远,空留下美人靠面对着列阵如仪的柱子,或许,年少时的先生常常坐在这里发呆,或许先生在这里看到了几多悲欢离合,拟或是在这里听多了家长里短——不着一人,却万千世界。在这里空则满,人情世故,世事纷扰。

    还有那“杏花春雨”,还有——,我们分明看到,先生用画笔浇湿了郁结于胸的块垒。

    水乡,我的故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故乡思念的独特表达。故乡在游子一封封情义真切的家书里,一声“父母亲大人拜上”,早已是泪眼婆娑;故乡在作家一段段文字里,儿时风物,挚友亲朋,朴素的文字里盛满了思念;故乡在画家的一幅幅作品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五彩斑斓也罢,一笺素墨也罢,其情绪铺展开来,浩浩荡荡。在先生的水乡系列作品前,我们感受到,故乡“如冬日乍喧,草木怒生之芽,虽冰雪摧残,所拂恤也。”

    费正后半生大部分时光是在北方度过的,北京、石家庄,一晃就是几十年,吃惯了北方的棒子面粥,看惯了峥嵘太行,他跟包着头巾的老农成了朋友,他加入到元宵社火的游行队伍,欢喜着他们的欢喜,忧伤着他们的忧伤。

    一幅《包饺子》,画出了北方人的风情,大红的色块,夸张的造型,放大的空间,都凝聚着北方元素,但这偏偏是一个南方人眼中的风物。和面的,包饺子的,烧火的,还有,房顶上安静的猫,一幅静谧和谐家庭欢聚的场景跃然纸上。仅此一副作品,怎能再说先生是南方人,他比北方人还北方人。想必,先生一定谙熟于包饺子吧!

    同样是民间色彩浓郁的舞龙灯系列作品,火红喜庆的场面,饱满,丰沛,激荡,如夏云之矗兴,春流之奔泻,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如先生所言,这是北方人的狂欢节。这种放下所有的不愉快,尽情的释放狂欢,是先生捕捉到的,并把它放大,把生活的真实变为艺术的真实,让观者如置其中,看着,看着,手脚会不自觉的动起来。我想如果没有深入地体会生活,体会老百姓一年的甘苦,体会山里人娱乐的匮乏,体会到节日中的仪式感之于百姓的重要,是很难表达出来的。这种传统的社火,是民间传承多年的民俗活动,是群众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是对来年光景的祈盼,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慰藉。一年一次,甚至几年一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这幅作品,我们感受到了费先生和老百姓一样的虔诚,通过另外一种“仪式”表达着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大敬畏。

    还有那蓝色调的太行,冷峻峭拔;剥蒜的老农,喂奶的妇女,朴素亲切。八百里太行先生走过无数次,苍茫坝上有先生的足迹,他把目光投向普通人,他把满腔热忱倾洒与燕南赵北,情之深,意之切,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读他的作品,慢慢地品味吧。

    先生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方度过的,这段时期也是其创作的巅峰,静物系列,人体系列,屏风系列,扇面系列——先生何其幸也,得江南水乡之秀丽,又得巍巍太行的无私馈赠。

    故乡,一个说起来就叫人倍感温暖的地方,一个叫人为之魂牵梦绕欲罢不能的地方。一句话,那个叫你情义深重的、蚀骨铭心的地方,就是故乡。有情感的寄托,有悲喜的交集,太行之于先生,能不是故乡?哦,“我心安处是故乡”。

    故乡是一个地方,更是一个心灵栖息之地。

    费正先生早年就读于中央美院,师承董希文先生。彼时的中央美院,汇集了一大批学贯东西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在学术建树、还是追求思想解放方面,他们堪称引领时代风潮。在中央美院,在董希文身上,费正先生学到了绘画技巧,更学会了独立思考,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更长远的目光,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这种思想、这种思考方式一经扎根,便疯狂的滋长,葳蕤繁茂,一辈子相依相守,不离不弃。基于此,费正先生的作品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也是基于此,先生有了更多别人体会不到的痛苦。

    先生学习油画,从塞尚出发,现代派技法毕生追求;先生仰慕中华文化传统,醉心其间,深入骨子里。这里有传统中国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一位学人、大师的心灵故乡。

    戒浮华,安寂寞,就这样默默地画着,表达着。窃以为,也许那些奖项之于先生不重要,那些世俗的聒噪和拍卖的价格都可以不管不顾,重要的是先生以自己的方式,独立思考,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爱与憎,对人生的彻悟和反省。先生是温和的,不以平民百姓而昂首,不以贵胄高官而折腰,待人接物,和蔼亲近;先生是桀骜的,在他的作品里,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悲悯,精神的脊梁骨从来都是挺直的。

    故乡,他乡,有了情感,都是故乡;曾经得到的,还在执着追求的,给灵魂觅得的一处栖息地,这,更是故乡。

    于是,我们在费正先生作品里看到的、品到的,是费正先生对故乡的追忆,更是对故乡的坚守。

    静静地伫立在先生的作品前,仿佛听到先生深情地吟咏:故乡啊,故乡……(孟彦军)

    责任编辑:王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