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中国井陉窑》—— 前言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07-10 11:16:06
语音播报

《中国井陉窑》—— 前言

自开始接触、了解井瓷,与其结下不解之缘后,我便一直怀着无限热忱,积极投身保护、传承、发扬井瓷事业之中。在潜心学习、研究井陉窑遗址、瓷器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的同时,又得一次次机会造访现场,近距离品味井瓷这颗河北的遗珠,又因缘得以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大师雅客,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无数保护传承井瓷制作技艺的精妙火花,不可不谓我之大幸!因为一直持有这个信念,加上这些好友的鼓励支持,现将多年的学习心得取之精华,凝成这本画册,希望通过它让大家认识井瓷,爱上井瓷!

说起井瓷,就不得不提制瓷的地址——井陉窑址。我国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随着20世纪末的被发现,井瓷与井陉窑才打破了多年的沉寂,以其成熟的烧制技艺和艺术历史价值为自己发声,折服了所有人。有“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之称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原会长、故宫博物院前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到窑址现场考察后提出“井陉窑是河北四大古窑之一”,与早已闻名的河北另三大古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从而改变了陶瓷史。这处瓷窑址集群地处流经太行腹地井陉县及井陉矿区的绵蔓、甘陶二水系沿岸的天长镇、河东坡、东窑岭、南秀林、梅庄、冯家沟、南陉、北陉、南防口、南横口等濒河地带。当年,窑场的分布区域曾达到160平方千米,规模之大,可见一斑。20世纪末,当时的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挖掘时,井陉窑得以重见天日。从已获得的遗物发现:隋代,这里已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唐代产出的白瓷莹润精细,即便是最精通于陶瓷鉴定的专家也无法将之与类银类雪的邢瓷直接区分开来。井瓷其时达到了与邢瓷共擅“北白”之誉的超高水平。宋代井陉窑续烧,金代达到顶峰。至元代逐渐没落,这里半数窑场停烧,生产规模大幅萎缩,质量显著下降。再到明清,仅见冯家沟、南横口两处继续烧造,并且都维持到近代。产出的井瓷在不同时期也各具特色:隋代已有白瓷、青瓷以及黑釉瓷的产出,唐代这里窑场的数量、面积都有极大的发展,烧制品类和水平都有显著提高。除上述三种釉色外,还出现了里白外黑的双色釉器。尽管如此,古人还是尊白釉为大,白瓷占了产品的大宗。器型则以碗、盘为主,还有杯、盏、托子、碟、盂、钵、葫芦瓶、多管瓶、注子、茶釜、茶炉、香炉、盒、罐等器具。此外,人物、动物组合瓷塑亦有精品出土。另盛唐时期佛教文化也处于鼎盛,该处窑址大量出土了具有佛教色彩的用品、器具。中唐以后的三彩器也被发现,与其他窑址瓷器都有区别,自成一派。此外,井陉窑不仅制作老百姓的生活器具,还作为官窑烧制官瓷供奉官员。在1993年的抢救发掘中,窑址的晚唐五代层发现了刻有“官”字款的精细白瓷碟,可见当时的制瓷技艺及瓷器上乘的品质。瓷器底足的区别为鉴定制作时期的重要依据,隋唐时期的器具底足内外平直。宋代烧制的井瓷迄今发现的制品甚少,但“天威军官瓶”在窑址的出土可以肯定官窑窑火未断。此时的器具底足外侧平直内圈坡状。金代井陉窑大盛,这一阶段仍以烧制白瓷为主,其他如黑、褐、酱、两色釉外,还有黄、绿、茶叶末、仿建、仿钧以及花釉瓷。无论是胎质、釉色还是纹饰样式都超过同时期定窑的水平。这时期底足内外平直且单薄,又别于宋朝器具。然而元代生产规模大幅萎缩,器类质量显著下降。白瓷的中、粗瓷釉色泛青或呈豆青,多发木光。黑釉瓷数量增多,此时底足内外全直且厚笨。直至明清,因出产“贡器”而续烧的两处窑口产出的器具有的制作精细,白瓷中尚见青花制品,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由于井陉窑的窑址发现时间比较晚,之前挖掘出的部分井瓷长时间以来被误认为定瓷等其他瓷种,导致井陉窑的光辉起初被埋没,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井陉窑的历史和考古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的身影出现在许多历史文献中,如《乾隆正定府志•物产》所书:“……正定府产瓷器,缸坛之属也,明时充贡出井陉。”;又如《大明会典•工部十四》:“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贡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凡在京烧造,天顺三年题准,琉璃窑瓷缸,十年一次烧造。旧例,缸土、釉土派行真定府。”;再早的记载如《金史·地理志•河北西路》条“真定府井产瓷器、铜铁”“有丹粉场”……

可见井陉窑场不仅烧制供百姓生产生活所用的一般器具,更出造型精美、质量考究的“贡品”“官品”。这点从已挖掘出的“官”字款器皿得到印证,更通过耿宝昌等陶瓷鉴定专家反复求证得到理论支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孟繁峰等人将《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碑文题名(过去认为是迄今发现关于定窑最早的文字资料)重新研究,结合其他铭文的整理,得出唐后期的定窑是河北藩镇义武军官窑的新结论。孟繁峰指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早期的官字款窑,并不是代表皇家的官字款,而是地方割据势力、地方专制政权藩镇的官字款。当时的井陉窑应称之为成德窑,直接操控于各自为政、分裂割据的藩镇首领,并被其纳入军事管制,确立其官用地位。孟繁峰说:“井陉窑的历史地位一点也不比定窑低。唐代的定窑有“官”字款的,井陉窑也有。定窑生产的细白瓷特别好,井陉窑也有特别好的细白瓷。这个可以说是不分高低贵贱的”。这说明,定窑是定窑,井陉窑是井陉窑,应予以区分清楚,不能混为一谈。早在井陉窑址发现前,在已故的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1973年发表的《志书中一批有待调查的瓷窑》中,就将井陉窑排在了61个有待寻找的瓷窑址的首位,足以见其在陶瓷史中的重要意义。

井陉窑窑址的发现,从中出土的瓷器及瓷片简直就是陶瓷界的活化石。随着2000年河东坡窑址的1枚戳印点彩戳模的问世,这种此前不被人们认识的装饰技法填补了陶瓷史的空缺,解决了之前人们对于古人如何制作戳花的疑问。戳印点彩,是在点彩技法的基础上井窑自创的装饰技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他装饰技法,如印花在唐代已然有之,至宋代或与定窑互有交流,金代则大盛,花色品种、图案题材大大超越定窑;划花与篦划花出现于五代,宋金流行,量少于印花;刻花井瓷也出现于五代,流行于宋金,量少于划花,多走偏刀,并多与划花相配而称之为刻划花;贴塑装饰技法见于唐、宋、金井瓷,有的作为附属贴于器身,有的独自成器,本书收入了贴塑瓷枕;雕镂手法在唐、宋、金器具上均有体现;剔花技法通于磁州窑的同种装饰,又与之有显著的不同,最具特色的是白地青剔;井瓷点彩作品就目前所见出现的时间早于邢、定、磁州窑;戳印划花填彩技艺大部分用于鹿纹瓷枕成为井瓷的一大特色。本画册将对收录的部分器具的装饰技艺进行详述。

井瓷的美好精妙,三天三夜也道不尽。古人手工拉坯烧制的一件件器具根据每个人的手法不同,制作环境、工具相对简陋,大都简朴,甚至出现窑变釉色不匀等缺陷。但恰恰是这些缺陷形成了另类别样的天然纹路,烧制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意外,比如瓷釉变色、瓷片形成冰裂甚至给这些能工巧匠带来创作灵感。巧思加上大量反复试验成就了许多佳品,传世让我们幸得一见。这绝非现在工厂批量生产的工艺品能比拟的。井陉窑被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列为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更是在2013年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得到国家及陶瓷界的认可。在《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对井陉窑遗址有极高的评价:“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已发现窑址10处(后经不断发掘又添窑址2处,迄今共发现窑址12处——笔者注),其中天长镇河东坡、城关二处窑址时代跨度大,内涵丰富,最为重要。该窑烧于隋代,唐、五代、金代是其烧造的高峰期,明清时期衰落。烧造的陶瓷品种有白釉瓷器、褐釉瓷器、黑釉瓷器、青花瓷器和三彩器等,以白釉瓷器为主。器类多达20余种,以碗、盘最多。装饰技法多样,其中金代印花娴熟、精细,颇具典型性。井陉窑的产品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兼收并蓄,极富地方和时代特征。”

现存的窑址受当地地理环境限制挖掘难度很大,还有大量遗世作品尚未重见天日。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私自拿走一些出土文物,后仅追回一小部分,加上一些建筑队为了自身利益不听文物部门劝阻和制止,无视国家及当地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擅自在发现的遗址施工,遗址遭到毁灭性重创,大量文物破坏、丢失。作为一名以保护非遗为己任的企业人,我对于井陉窑址的破坏及井瓷技艺濒临失传的现状极为忧心,愿携手公司全体同仁为井瓷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及修复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我向孟繁峰老师多次讨教,虚心研习关于井瓷的专业知识,着重研究怎样用传统烧制技艺烧制现代工艺品,重启井陉窑火,将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我决定从宣传做起,编写这本书,是希望人们通过了解井陉窑而唤起社会各界对于井陉瓷窑技艺的保护传承意识。这个想法得到了陶瓷业界同仁志士的极大鼓励,在此特别感谢张志忠、庞永辉、安际衡等人的指点与支持!井陉窑的制作技艺透过井瓷有着很直观的体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井瓷,近距离接触井瓷,我公司实地走访井陉窑址,通过井陉窑爱好者李怀林老师的介绍和联络,得以拍摄极具研究价值的藏品,李怀林老师为井瓷技艺的传承工作坚持收集井瓷瓷片、器具十余载,全部展示出来配合拍摄,我们深感荣幸,同时也深感担负的责任之重大,从拍摄、设计到编写丝毫不敢马虎。现将这些收集整理,集成书册,附本人拙见,以飨读者。(田旭光)

 

参考文献:

[1]政协井陉县委员会.井陉历史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7-37.

[2]孟繁峰,黄信.唐后期的定窑是藩镇义武军官窑:也谈《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有关题刻[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2(172):39-51.

[3]刘成文,吴喆,孟繁峰.井陉窑“官”字款、窑冶官及相关问题[A].故宫博物院八十七华诞定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69-84.


责任编辑:伍松林

下一篇: 电影《古田军号》中戏“面试”,专业人士好评如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