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美丽河北·人文之美】赵州吃茶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07-12 10:28:47
语音播报

【美丽河北·人文之美】赵州吃茶

杭州著名的九溪十八涧附近的“林海亭”石柱上刻有一副禅意深远的佳对,上联曰:“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下联曰:“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赵州即现在的赵县,都知道赵州不产茶,何来赵州茶?事实上,这里所说的茶,绝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是深谙着人间大智慧的“禅茶一味”。

关于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早已成为“赵州茶”的标志。

何为“赵州茶”?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字——“吃茶去”。

而“赵州茶道”与“吃茶去”皆缘起唐代那位了不起的赵州和尚。

唐代河北道乃茶马互市必经之路。河北赵州出了两位著名茶人,一是好茶成癖的范阳才子卢仝,另一位就是有“赵州古佛”之誉的赵州和尚从谂禅师。

与风流倜傥的卢仝相比,从谂禅师是一位活了120岁的奇僧。他在赵州修行近四十年,是中国茶道的鼻祖之一,更是东亚茶文化圈公认的禅茶始祖。

赵州城里有一座著名的柏林禅寺,创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最古老的道场之一。隋唐时期称观音院,宋朝改称永安院,金元时期改名柏林禅院。《隆庆赵州志》中记载,古时柏林寺,松柏森森,碑碣众多,殿堂林立,一直是畿内名刹。寺内的真际禅师塔,民间俗称柏林寺塔,就是元朝为纪念从谂禅师修建的佛教建筑。

从谂禅师,俗姓郝,山东曹州人。年轻时到曹州龙兴寺出家。后来到安徽一代,周游名山宝刹。唐会昌五年(845年)四月,唐武宗灭佛,从谂禅师的寺院被毁,只得四处游荡。几年后,他来到赵州,应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众僧之请,驻锡观音院,当时已年过八旬。之后他居赵州近四十年,时人以“赵州古佛”敬称之。

从谂禅师睿智幽默,自成一宗,大江南北声名远播,有一则典故流传甚广。控制四州的成德军节度使王镕,曾多次慕名到赵州,邀请他到真定(今正定)。一次,王镕与避难滞留真定的幽州节度使李匡威一起来拜访从谂大师。已经一百一十多岁的从谂禅师坐在禅床上说:“我自少吃素,如今老迈,无力下床相迎了。”

可第二天,王镕派一位牙将送信,从谂禅师却下床相迎。随侍和尚便问:“师父,昨天赵王等人前来你不下床,这次将军来了,你为什么却下床相迎?”

禅师一笑道:“一等人来,我在禅床上迎接;中等人来,我下床迎接他;末等人来,我要到前门去迎接。”

从谂禅师以其独特的价值观把通俗幽默的禅风与茶道结合起来,在备茶、吃茶、品茶中对话参禅,创造了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赵州茶文化。

关于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早已成为“赵州茶”的标志。

翻开《赵州禅师语录》,有这样一则故事:唐代驻锡古观音院的赵州禅师,以“平常心”“本分事”接引学禅者。有一次,他问一位新来的僧人:“你以前曾到过此间吗?”僧人回答说:“到过。”赵州说:“吃茶去。”他又问另一位僧人:“到过此间吗?”回答是“不曾到过”。赵州说:“吃茶去。”此时,站在一旁的院主问赵州:“为什么到过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赵州听罢叫道:“院主!”院主应了一声。赵州说:“吃茶去。”

赵州老和尚所说的“此间”并非指他所在的禅寺,而是指参禅了悟的境界。他对于“曾到”和“未曾到”的僧人,对了悟的人和未悟的人,都给予“吃茶去”这样一个同样的回答,体现了“悟了还同未悟时”的禅境。

赵州老和尚这三声颇有意味的“吃茶去”,后来被禅门看成是“赵州禅关”,成了禅林中的一大著名典故,经常在禅家的公案中为僧侣所喜闻乐道。这就是“赵州茶”的由来。

后来,“吃茶去”以赵州茶的形态流入民间,经不断演化,使赵州茶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遂成为赵州茶道。在北方地区,特别是河北地区,已逐步形成以赵州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流派。“南功夫,北吃茶”已经深入人心。赵州茶道由此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的文人、士大夫们说到当时的高僧,都知道“南有雪峰,北有赵州”。雪峰就是福建雪峰寺高僧义存禅师。而在雪峰寺义存禅师的道场,却建有“望州亭”,表示雪峰禅师仰慕赵州古佛。可见赵州从谂禅师在唐代崇高的地位。

在遥远的南方,中国茶叶原产地之一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的山门上,挂着“赵州关”的门额,也是因崇敬赵州古佛而题写的。

后来,赵州禅师的传人将他的语录进行整理,编辑成《赵州录》《赵州禅师语录》《赵州真际禅师行状》等。从此,赵州古佛与他的“吃茶去”就成为赵州茶的经典标志,流传大江南北。

在日本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看到写有赵州禅师手书“吃茶去”三个汉字,肯定就是茶馆、茶社。这就是赵州茶的世界魅力和中国茶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自古至今,赵州茶文化的影响力遍布全球。在日本,可清晰追寻到海上茶叶之路和“赵州茶道”的踪迹。

日本茶道与赵州茶关系密切。自唐代引入中国茶文化后,中国茶道在日本得到了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日本进行礼仪教育的一种方式。日本《铃木大拙全集》等经典中,记载着赵州从谂禅师和赵州茶的故事,赵州茶对中日文化交流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日本天台宗本山比叡山延历寺是最早从中国引种茶的日本寺院之一。804年,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法师随遣唐使入唐求法,一年后回国,携回大量佛教经典和中国茶种,在比叡山麓开设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虽然面积仅260平方米,但被奉为“日本茶祖圣地”,受到日本政府、民间组织、企业界和佛教界尊崇。而他入唐求法之路被称为“海上茶叶之路”。

后来,日本高僧圆仁法师,遵照恩师最澄法师的遗愿,踏上入唐求法之路。他从山东途经河北道的赵州、镇州(今正定)、行唐到佛教圣地五台山。后来到长安,留下了被称为东方三大游记之一的《入唐求法巡礼记》。

中国茶文化在日本发扬光大,赵州茶在日本传播,其集大成者是被称为日本陆羽的荣西禅师。他来中国学法,重开中断百年的留学中国路和海上茶叶之路时,年仅21岁。1191年,他带着充满中国智慧的佛教经典和中国茶树种子回国,创建了日本最早的临济宗寺院,把赵州茶传播到日本,亲自在背振山播下了中国茶树种子,为了向日本推广中国茶。归国第二年,荣西禅师写出了被称作日本第一部茶书的《吃茶养生记》,被后世称为日本禅茶鼻祖。1694年,该书木刻版在京都问世,引起一股日本学习中国茶文化的热潮。

南宋末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到我国浙江省余杭经山寺取经,将包括茶具、茶台在内的中国茶道引进日本。日本《类聚名物考》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说:“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而赵州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标志,在日本的影响也日渐深远,被称为“日本茶道集大成者”的千利休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煮茶、吃茶、品茶、敬茶与悟禅程序不断完善,形成了日本茶道的基本仪规和框架,成为日本茶道的代表。

千利休的后人,积极传承赵州禅茶文化,丰富日本茶道,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而日本大德寺和尚刚堂宗健在《题少庵居士像》一诗中写道:“识得石鼎趣,味得赵州茶。”充分体现了日本茶道对赵州茶的敬重和传承。大德寺另一位和尚宗单在题《少庵画像赞》中也写道:“今古家风无别事,茶烟轻飏一炉前。”浸润着赵州和尚“吃茶去”的文化情怀。少庵同时代的大德寺高僧兰叔宗秀和尚题写《少庵画像赞》:“家术传来泣可怜,风流偏善吃茶禅。今古传承新相得,犹茂孙持二百年。”这些珍贵资料,揭示了赵州茶对日本茶道的深远影响。

在日本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看到写有赵州禅师手书“吃茶去”三个汉字,肯定就是茶馆、茶社。而且无须任何翻译,几乎所有日本吃茶者,都能用汉语说出这三个字。这就是赵州茶的世界魅力和中国茶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赵州茶道对中国茶文化贡献巨大,但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却似乎远不及功夫茶,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应该是缺少系统地整理挖掘和宣传推广。

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通知相关省市自治区,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终于从十余年的酝酿,迈出实质性一步。万里茶道申遗,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茶文化。

茶道起源于中国。至少在唐代或唐以前,北方少数民族长期以动物脂肪为主要食物,必须靠饮茶帮助消化,维护健康。而随着唐太宗开启的茶马互市逐渐繁荣,中原贵族和文人就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寺院僧众念经坐禅,以茶为饮,清心养神。而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论茶、品茶、赋诗的社交活动中,各抒胸怀。把茶叶加工、茶具制作、炮制茶饮与饮茶融入生活礼仪中,创造了文化内涵丰厚的中国茶道。唐朝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著名学者封演在《封氏闻见记》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另一位唐代学者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也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把禅修与茶道整合并弘扬的智者当首推从谂禅师。他把参禅与生活结合起来,让禅茶修养成为一种仪规、智慧与启迪。从谂在赵州观音院近四十年间,各地前来的信众络绎不绝,他每每都像拉家常一样平易近人。用“吃茶去”“喝粥”“洗碗”“扫地”这些生活“平常”事,揭示人生的真谛和生活智慧。

在南方地区,最让大家热衷的当仁不让为功夫茶。苏辙有诗云:“闽中茶品天下事,倾身事茶不知劳。”以潮汕功夫茶为代表的南方茶文化,已经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广东,潮汕功夫茶已经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茶香袅袅,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被广泛流传。

赵州茶道对中国茶文化贡献巨大,但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却似乎远不及功夫茶。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应该是缺少系统地整理挖掘和宣传推广,大多数人除了“吃茶去”三个字,对其他一无所知的窘境限制了赵州茶道的发展。

事实上,为了赵州茶能名副其实并扩大影响力,很多人付出过艰辛努力。1993年4月中旬,柏林禅寺的净慧老和尚带领徒弟亲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请云雾茶苗。从江西回程时,他让徒弟们乘火车,而已届花甲之年的净慧老和尚则乘大卡车,亲自押运茶苗奔波数千公里返回赵县。

上千棵茶苗被栽植在柏林寺内,虽受到老和尚和县高级农艺师的精心呵护,但终因土壤、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差异而使“南茶北移”的试验没有成功。云居山茶苗在柏林禅寺虽然没有存活下来,但是这次请茶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1996年,赵州柏林禅寺注册云居山产云雾茶为“赵州茶”商标。净慧老和尚还专门赋《题云居山产“赵州茶”》诗一首:“燕山修水隔天涯,明月清风共一家。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

2005年金秋时节,由河北省佛教协会和韩国《茶世界》杂志社共同主办,赵州柏林禅寺承办的“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弘扬禅茶文化等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同时把禅茶的境界要求“正清和雅”明确开来:“正”,即大方得体,神闲气足;“清”即神清气爽,超凡脱俗;“和”即天人合一,宾主相敬,平等包容;“雅”即高情远遇,玲珑剔透。

近年来,如何打造和推广赵州茶道文化品牌成为当务之急。河北民间的茶文化爱好者通过自发组织的“品茶会”“赵州茶研讨会”等形式,努力传播弘扬着赵州茶道的文化魅力。近日,为了加强赵州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推广,石家庄市民赵玉光提出成立赵州茶道研究院、举办“吃茶节”、推出独特的赵州茶道系列产品等建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今,为加强赵州茶道的研究推广,省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历时几年,对赵州茶文化进行了整理挖掘,进一步完善了赵州茶道的文化内涵,赵州茶道的茶学表达,赵州茶道的仪式呈现,赵州茶道初步形成了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

“一肩茶沸灶,十里市忘喧。”相信不久的将来,“禅茶一味”的赵州茶必将成为河北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散发出历久弥香的禅茶味道。(梁勇)

责任编辑:赵耀光

下一篇: 《中国井陉窑》—— 序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