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教育教育观点
  • 分享
  • 掌掴学生 凸显教育痼疾

    来源:人民网 2017-09-07 10:59:42
    语音播报

    掌掴学生 凸显教育痼疾

    9月1日开学第一天,在安徽合肥长丰县北城世纪城初级中学,一名老师因学生没有按规定默写古诗词,当场掌掴班里数十名学生。打人的张老师已被停课接受调查,事后逐一登门道歉。(9月6日《扬子晚报》)

    事件发生后,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教师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我们反对教师的体罚行为,但更希望通过掌掴事件解剖教育背后的痼疾。掌掴学生,登门道歉,接受处分,事件平息,我们似乎已适应这种惯性思维——但其实,没有了张老师的掌掴,还会有王老师、李老师的揪耳朵、罚站,等等。

    当事人张老师,是从农村中学以第一名成绩考上来的,曾任教研组长,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所教班级成绩始终保持在学校前列。据反映,其为人谦和,与学生相处融洽,按理说,这样一位教师不应该出现如此状况。

    客观地说,我并不因此事就断定这位老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低下,也不认为,当事人就必定不适合做教师。我以为:尽管其行为比较过激,认识或者也还不够深刻,但他毕竟进行了自我反省,并做出了诚恳的道歉;这件事情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结果”之外,更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事件之所以发生的深刻原因——显然,这些引发此类教育问题的“原因”,还远远没有被解决。

    一方面,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过度追求,与差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了矛盾;另一方面,学校优、差班的划分,与对教师和学生成绩的高期望值之间,也存在冲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此亦感同身受。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许分快慢班、实验班、火箭班等,但现实却是令行不止,非均衡分班在各地大行其道。随之而来问题就出现了:快班学生要成绩,慢班的要不要;快班教师要荣誉,慢班的要不要?如事件中张老师所诉,学校领导对其比较器重,希望能将一个所谓的“数学强化班”(文中称年级“最差班”)抓起来……

    很显然,这是种挑战,对一位新选调来的年轻教师而言更是如此。

    事件中,不少家长要求学校解散“最差生班级”,这种呼声正中“掌掴学生”背后的教育痼疾。这也是问题症结所在——面对相对双差(成绩差、品行差)的学生,又要追求较高的成绩等目标,自然由问题而落差,由落差而矛盾。

    笔者始终质疑优差班的分班初衷及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如果不能通过不均衡分班弥补教育的不公,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不能视学生差异而追求合理教学目标,则势必会加剧教育不公。也在师生乃至家校之间,不断制造出新的矛盾。

    责任编辑:郑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