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教育资讯精选
  • 分享
  • “学霸”并非都是资优生 聪慧孩子为何也“难教”?

    来源:新民晚报 2017-10-11 10:27:02
    语音播报

    “学霸”并非都是资优生 聪慧孩子为何也“难教”?

    创新时代需要大量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又需要教育的创新,特别是对特殊人才的早期发现与早期培育。近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教育中心国际部主任西蒙·布罗德斯基作客上海,与上海宋庆龄学校的同行们探讨资优生教育中碰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出现在资优生群体中的“疑难杂症”。

    资优生占比不足5%

    西蒙·布罗德斯基最近专程前往宋庆龄学校,举办了一场国际教师工作坊。他向沪上教师们提出的问题是“资优生到底具有哪些特质”“学业成绩好就等于资优生吗”“资优生都具有很强的学习内驱力吗”“资优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有哪些与众不同”,以及“资优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学业表现的关联性”等。

    国际教育界对资优生的概念有个共识。资优生,即资质特别优秀的学生。一般来说,资优生群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天资聪慧、智商较高、成绩优异、思维活跃,而且还必须包括具有潜在的优秀特质,这也是他们区别于一般“优秀生”“绩优生”和“特长生”的重要标志。尽管资优生们具有智力和潜力方面的较大先天优势,但他们的学习负担其实并不轻松。有调查显示,初中以上资优生,91%的人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8小时,近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学习相当紧张或明显感觉到学习的压力。

    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资优生占人群的比例通常不足5%,有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被称为“偏才”。比如,钱钟书考大学时数学只考了15分,清华大学照样录取。据对117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调查,无论他们是“通才”、“偏才”还是“专才”,都无一例外地曾经拥有过“资优生”的头衔。但问题恰恰在于,许多家长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就是“资优生”了,应当让孩子接受“资优教育”。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奥数热”。

    对资优生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尤为重要。最典型的负面例子莫过于“伤仲永”的故事。布罗德斯基表示,资优生的学习方式、行为特征和心理模式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资优生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资优生身上每一种特质的正向作用与负面影响,进而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孩子将特质的积极效应最大化,这便是支持资优生发展的核心。

    资优生也会“惹麻烦”

    随着中外教师探讨的深入,大家越来越达成共识——资优生基本上都是“学霸”,但“学霸”有些不一定是资优生。

    事实上,资优生个人内在特质的发展与外在环境的压力与限制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发现,父母、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生态,对资优生的生涯抉择与发展都是重大的关键因素,如何协助资优生面对这些内外在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就涉及生涯辅导与谘商的问题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资优生有时并非人见人爱,甚至还会令周遭的老师和同学颇有些“意见”。布罗德斯基以资优生“知识面广,信息丰富”为例,分析了这一特征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他认为,这样的孩子能“更快速地连接知识和信息”“更深入地理解问题”,但也可能“在常规课堂上感到无聊”“影响其他的孩子”甚至“垄断课堂”。

    据悉,本市一所名牌示范性高中,在其百余年校史中,共有34位毕业生日后成长为两院院士。但老师们在查阅学籍档案后发现,这些科学大家在中学时的成绩虽大多优良,但并非都名列前茅,其中甚至有6个人的排名在年级后30%里。按考试分数排名,他们不是“绩优生”,但他们无一不具有潜在的优秀特质,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资优生。针对这个在国际上很普遍的资优生有时也会“考试成绩平平”的问题,布罗德斯基和宋庆龄学校的教师们逐一分析了有效的教育策略,如备课时充分预设学情、给予资优生更多的挑战、营造包容的课堂氛围、课后探究、转化角色、让学生当小教师等。

    此外,“挫败感”也是一个常标签在资优生身上的词语。因为语言能力强,他们可能被误解为爱炫耀;因为善于深度思考,不急于发表意见,他们又可能被认为过于追求完美;或者仅仅是因为拥有不同寻常的好奇心,他们还会被认为是“麻烦制造者”等。相对于学习压力,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对资优生群体产生了更大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11%的好学生会无缘无故地感到不开心,70%学生偶尔会发火,6%的学生甚至经常发火。

    “对于资优生,我们常常误解他们了。” 布罗德斯基以他20多年的资优生教育经验告诉上海的同行们,要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呵护他们的天性和禀赋,给予更适合他们的特殊教育方式。 (首席记者 王蔚)

    责任编辑:郑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