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教育教育观点
  • 分享
  • 学校“晚上早放”家长咋办

    来源:北京日报 2018-03-07 10:43:32
    语音播报

    学校“晚上早放”家长咋办

    连日来,中小学生减负无疑是两会会场上的热议话题之一。从“起而行之、迎难而上”的宣示,到“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的表态,“三点半现象”、课外辅导班问题等均被触及,真抓实干坚决减负的态度十分明确。但在舆论为此叫好之余,一些家长也表达出某种左右为难的焦虑情绪,道出了自己在孩子三点半放学后如何接送和托管的纠结。

    不经意间,“减负”已经喊了几十年。作为近年来的一项措施成果,“三点半放学”源于教育部“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6小时”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最近多地又对早晨上学时间进行了明确:不得早于八点。学校既“晚上”又“早放”,孩子的课余时间是保证了,可家长们愁坏了:放学铃一响,上班族想“翘班”接孩子,单位有意见;想辞职做“全职母亲”,家庭生活压力不允许;最后送去课外托管班,质量良莠不齐不说,培训机构的补习又把减去的“负担”给加了回来。“朝八晚三”与“朝九晚五”形成了冲突,让家长叫苦不迭。这更像是减负溢出效应的某种具象呈现:本意很好的政策初衷,结果成为了给全社会“增负”。

    学校“晚上早放”家长咋办的追问,折射出当前减负政策的“一刀切”问题。在校时间太长,就缩短上学时间,却没有考虑到家长的精力难以覆盖漫长的课后时间;作业太多,就规定“小学生作业时间超过晚上9点,家长签字后可以拒写”,却不曾想过有多少家长会去抻这个头、叫这个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免让政策效果打了折扣。说是给学生减负,但这显然不是孩子们的“独角戏”,而需要通盘考虑家长、学校、社会各方利益之后,才能达致平衡点。

    众口难调的现实之下,相关部门不能高高在上、坐而论道,而需脚踏实地、做好调研。就拿“三点半现象”来说,多个地方都根据实际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上海规定所有公立小学生均可在社区、学校和少年宫享受免费的“放学后看护”;北京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在放学后安排课外活动;南京试点“弹性离校”,让学生自主选择离校时间……这充分说明,教育讲求因材施教,减负也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减负政策,坚决推进减负举措,及时回应社会期盼和家长诉求,这既是惠民之举,对每一个家庭也是一种减负。鲍南

    责任编辑:郑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