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教育国内国际
  • 分享
  • 复旦大学 荣誉本科生“野蛮生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07-09 15:04:52
    语音播报

    复旦大学 荣誉本科生“野蛮生长”

    高开放度、高挑战度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升级

    复旦大学 荣誉本科生“野蛮生长”

    2015年9月,复旦大学开启本科“荣誉项目”建设,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复旦大学 供图

    半个月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谢旸吃完晚饭后来到复旦大学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其他十五六个小伙伴一起,围坐在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彼得·达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计算神经科学教授李兆平夫妇身边。夫妇俩正好来参加今年的上海论坛年会,抽空应同学们的邀请,和他们聊科学前沿,也聊各自的生涯规划和人生经验。

    这次交流得益于生命科学学院针对拔尖班推出的“炉边谈话”活动。但“拔尖”可不只有和学术界大咖的对话谈心。复旦大学的拔尖人才培养可以追溯到1998年,在李政道先生支持下,国内四校启动大学生课外科创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2009年,复旦正式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至今已经毕业学生400名,近100%在国内外名校深造。2015年9月起,复旦大学拔尖计划全新升级,开始本科“荣誉项目”的建设。

    一直以来,复旦大学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高开放度和高挑战度。本科“荣誉项目”以富有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和高标准的科研实践为核心,重在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的最大潜能,使之既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又充分接触前沿研究,并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持久的竞争力。

    百花开,各具特色的“野蛮生长”

    作为本科教学改革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先行者,复旦大学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并非采取独立组成学院的集中式圈养模式,而是采用开放式的培养办法,将学生分布在相关院系“散养”。

    数学学院是本科“荣誉项目”最早的试点院系之一,建设了一大批无学分课程讨论班,每学期按照不同的主题和方向开设十余门课程。数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钱列就是讨论班的受益者之一。在各类大学生数学竞赛中,钱列硕果颇丰,但谈起数学研究,钱列说自己还是没入门的新手,是讨论班的学习帮他画出了科研的起跑线。“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班’的概念,更像是一个形式灵活的兴趣小组。”钱列很享受这种主动性:相较于自己琢磨,老师的指导以及和同学们的讨论让他少走弯路;相较于老师讲授的单方向输出,双向的互动让他更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

    “数理逻辑”是哲学学院教授郝兆宽开设的专业必修课,2017年被纳入荣誉课程。相较于文与理的分野,郝兆宽认为,各学科更应以“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区分,而“数理逻辑”则是开展一切理论科学的必修课。“哲学最讲究概念清楚,讲究论证的逻辑链条清楚,对于理论学科来说,这门课太基础了。”正因为如此,它是所有有志于理论研究的同学不能回避的。

    与哲学学院“广培苗圃,竞争生长”的思路不同,也有院系选择开设平行班,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据历史系副系主任陈雁介绍,荣誉课程完全对所有学生平等开放,并且规定,学生可以在期中全校集中退课期间申请退课,如有对应的普通课程,学生可以选入相对应的普通课程,继续完成这门课程原学分的修读。其中,三门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专业方向的基础必修课均开设了平行班。

    “我们设立明确的标准,清晰地告诉学生最终的目标和你能获得什么,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而且做到全过程动态流动。”复旦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徐雷说。“尽管高开放将对教学管理带来巨大的考验,复旦乐于这样做,这就是个性化培养,每个人的毕业审查都可能是不同的。”

    “复旦大学认为拔尖学生一定是在恰当的土壤和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本科‘荣誉项目’的各项工作实则一直在培植培养学生的土壤,土壤肥沃了,各学科即便未参加计划的学生也受益匪浅。”复旦大学本科生院本科“荣誉项目”项目主管陈力奋老师表示。随着本科“荣誉项目”的持续推进,学校最终希望建立起从学校到院系直至实验室完整的、系统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优秀学生培养机制,通过推及全校本科生的更灵活的学分制、更多元的培养方案等,在学生中形成潜心向学、投身学术研究的氛围。

    过难关,闯一路“打怪升级”

    “荣誉学生不是评出来的,而是自己闯出来的。”徐雷介绍说,本科“荣誉项目”要求修读25个学分的高挑战度荣誉课程,以及高挑战度的课外科创项目。最终闯过所有关的学生,可以授予荣誉证书。

    荣誉课程深度和广度显著超过普通课程。“一门课里教得比较深,学分比较多,学生选课的门数看起来少了,但学到的东西和学习的难度都不降反增。”陈雁认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很难有针对性,荣誉课程也是一次由以往被动地听老师讲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益尝试。

    物理学系教授周磊也有着相似的想法和坚持。他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都会给学生们展示顶级刊物上的研究成果。“其实这些成果并没你们想象的那么高深,很多就是基于你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再往前走几步”。周磊想让学生们明白一个道理,也激发一个兴趣:科学前沿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离成为科学家都很近。

    周磊同时承担了“电动力学”普通课程和“电动力学”荣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不断给优秀学生新的挑战让他乐此不疲。选修荣誉课程的学生大概占全部学生的30%,相较于普通课程而言,荣誉课程在基础模块之上多出了深化模块和升华模块的要求:选择修读荣誉课程的学生,需要在学习一般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自主探索相关小课题,逐渐形成课程小论文,并在额外的一课时讨论班中汇报各自小课题的相关进展,最终形成包括理论推导、数值仿真甚至是实验验证在内的完整的课程论文。

    在课程设计上,周磊认为,与一般的习题作业中问题都由老师给定有很大不同,做小课题是从发现并描述问题开始的,这就是科学家们发现物理规律的最初阶段。学生们往往习惯于算出答案,不重视思路发展和反复检验的过程,而其实这一过程才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要求他们一定要交给我电子版的研究笔记,在总结研究笔记的过程中他们会对原本零散不严谨的思想火花做细致的加工及严格的论证,这会帮助他们整理自己的思路,并从自己的角度对特定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解决。”

    “只要池子里有几条活跃的鲇鱼,就不会是一潭死水。”陈力奋表示,高挑战度的课程既是为“吃不饱”的学生准备的,是培养未来科学家的预备课程,也同样能够带活整个校园里的学术氛围,带动学生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契机,院系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建设高质量的课程,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可以说,本科“荣誉项目”在校内产生了相当广泛的示范辐射效应,并已成为学校全面推动本科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重要推手。

    看世界,送出去也请进来

    本科生就能得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亲自指点是一种怎样的神奇体验?对复旦大学化学系2014级本科生陈同越来说,这真真切切发生了。2017年暑期,陈同越前往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课题组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科研交流,学习分子器件和纳米颗粒组装相关知识技能。司徒塔特教授正是凭借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在2016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特别感谢复旦,可以支持并资助我完成这段暑期科研,让有梦想的年轻人有机会飞得更高。”

    除了“走出去”,复旦大学也将大师们“请进来”,让学生们“足不出旦”便能对话最高端,实现与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的交流。物理学系2014级本科生谢品臣至今已在《欧洲物理快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篇论文,毕业后,他即将前往普林斯顿大学修读应用数学博士。在科研这条路上,他仍然感激大二时候参加的一次物理学系组织的例行午餐会。“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文小刚来和我们交流,他的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做学术最重要的是学术的品位,知道哪些研究是值得提的,才是做研究的起点”。

    根据早前公布的《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19年,首批参与本科“荣誉项目”的本科生将有机会获得荣誉证书。目前,除了基础学科之外,理工、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也逐步参与到本科“荣誉项目”的试点建设,争取在2020年覆盖全校所有院系,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心向学、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通讯员 巩持平)

    责任编辑:郑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