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教育资讯精选
  • 分享
  • 河北中小学劳动教育调查:转变观念,让劳动助力成长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10-29 15:03:44
    语音播报

    河北中小学劳动教育调查:转变观念,让劳动助力成长

    转变观念,让劳动助力成长

    ——中小学劳动教育调查(中)


    日前,石家庄市华夏小学五(1)班的周婷在家里和奶奶、姥姥一起包饺子。今年以来,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家务劳动体验,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孩子学习负担那么重,哪有时间做家务?”“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劳动能上大学吗?”……提起让孩子多参加劳动,很多家长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然而现实中,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却经常缺位。孩子要不要参加劳动?很多时候不仅是时间问题,更是观念问题。

    误区一 “宝贵的时间不是用来干活的”

    “妈,你为啥不把我英语作业放书包里?赶紧送过来,第三节课老师检查!”

    上周五,石家庄市民冯云刚到单位,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就打来电话,抱怨她收拾书包不仔细。冯云放下电话嘟囔:“都快9岁了,每天还得一个整人伺候着。”

    据了解,除了整理书包之外,在相当一部分家庭,本应孩子完成的劳动任务,都由家长包办。

    记者在一些中小学采访发现,小学生不会包书皮、不会整理书包、不会叠衣服的情况并不罕见。甚至有一些五六年级男生不会系鞋带,有的初中生缝扣子连穿针都不会。

    孩子为何不做家务?很多家长坦言:“没时间”。

    “那么多作业,每天晚上写到10点多,哪里还有时间干家务?”

    “刚开始还要求孩子叠被子,后来看他累得那个样子,算了。孩子能多睡一分钟是一分钟,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替孩子学习,就做好外围工作。”

    在部分家长看来,课业无疑是繁重的,分数的重要性也无须多言,因此学习时间必须分秒必争。“至于家务活儿,太耽误时间。”

    做家务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事实果真如此吗?在省教育厅举办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培训班上,专家们特别提出,这是严重的误解,“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相反生活能力强还能够促进学习。每一项劳动都有其方法,可以用到学习中来。”

    怎么把劳动的时间还给学生?部分学校给出了回应。

    “我们每周安排了一天,各科不留作业,给学生成长空间。”一位校长介绍,原来设想没有作业,可以做家务、学技能,融洽亲子关系,再根据兴趣锻炼一下身体。可是调查发现,孩子们还是把时间用在了学习上。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此,让学生劳动,得先做好家长的工作。

    石家庄市第110中学专门召开了家长会,副校长赫荣推心置腹地给家长们讲劳动的重要意义。“我也是个妈妈,也想揽下本该属于孩子的所有劳动,可是我不能替代孩子一辈子,那时孩子再从零学起……”家长们感同身受,非常“走心”。

    学校趁热打铁,给每个学生发了家庭劳动表,详细记录每天家务劳动的内容。一张不起眼的表格,在设计上,独具匠心,不仅有劳动项目介绍,还有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每张表20天,坚持下来,学生基本能学会一项劳动技能。”

    为了更好地进行记录评价,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家长通过图文、视频等记录打卡,老师们进行过程管理和即时评价。

    在家里练就的本领,还得让孩子们展示出来。赫荣说,家务劳动比赛特别热闹,计时开始,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叠衣服、整理书包。获胜的学生拿回家两张大红奖状:一张是学生的,一张是家长的。

    “自从参加家务劳动,孩子的独立性提高了。”一年级学生李依燃的妈妈特别开心。

    误区二 “不好好学习,就得接受劳动惩罚”

    今年夏天,沧州的老肖狠狠让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儿子体验了一回劳动:捡矿泉水、饮料瓶。

    老肖的儿子暑期小升初,迎战“分班考”,老肖买了好几本练习册让儿子刷题、备考。孩子根本不当回事,暑假过了一半,练习册上都一干二净。

    老肖一气之下,让儿子出去捡瓶子,甩下狠话:“捡不到50个别回家。”孩子走了3公里,总算凑到50个瓶子,回来时大汗淋漓。

    “捡瓶子辛苦、丢人,挣钱少,所以我得用功学习,上好大学选好专业,成长为精英人才。”儿子的反思让父亲很满意:“看来这次是触及到本质了。”

    老肖的做法,令出席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培训班的专家们忧心忡忡。通过罚劳动,虽然孩子态度改正了,但也“懂”得了,原来劳动是件不愉快、不光彩的事情,只有犯错误时才搞劳动,“它换来的,除了使孩子产生对劳动的鄙视和厌恶外,还有对体力劳动者的轻视。”

    在中小学生心中,劳动处于什么地位?

    随机采访中,心直口快的孩子们脱口而出:“我爸在工厂工作了半辈子,十分辛苦,他不愿意让我进工厂工作,说赚的还没有早市卖菜阿姨多。”“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干体力活,有出息的人都干脑力活,父母让我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也不用管。”……

    从孩子们理直气壮的表述中可以窥见,在家庭、社会错误观点的耳濡目染下,他们对劳动的误解根深蒂固。省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蔡杭州表示,一个时期以来,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置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结果就是,学生们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在孩子心中深植‘劳动光荣’的理念,不只是书本上的教育,还要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去引导,活动参与的过程也就是观念形成的过程。”省德育共同体专家、省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郝端勇分析。

    “我努力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标准化。”在衡水第一中学礼堂里,中国电科54所高级技师夏立收获了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作为我省首位荣获国家级大国工匠殊荣的职工,夏立分享了他几十年的钳工生涯。他亲手装配的天线,不仅亮过“天眼”,还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成为学生们的偶像。

    该校副校长王建勇表示,“大国工匠进校园”是学校的保留项目。“因为不了解,所以才有误解,劳模走进校园其实就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粒种子。让学生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的行业和岗位,只要认真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实现价值。”(河北日报记者 马 利)

    责任编辑:郑晓娟

    下一篇: 石家庄一中东校区:“百家讲坛”学习历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