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衡水故城新闻故城民生关注
  • 分享
  • 故城县职教中心办学发展纪实

    来源:衡水新闻网 2018-11-26 09:12:35
    语音播报

    故城县职教中心办学发展纪实

    古老的大运河从故城县蜿蜒而过,留下了“舳舻相衔,密若鳞甲”的盛景,也留下了大儒董仲舒“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的佳话。在千年古埠故城县郑口镇,丰厚的运河文化与改革开放的浪潮融合,孕育出一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衡水市故城县职教中心。

    学校创建于1992年,占地面积150亩,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现有在校生3300余人。当年创建、当年开学,故城县职教中心像一个婴儿呱呱坠地。26年过去了,他是否已成长为翩翩少年,是否有了更加全面的发展?故城县职教中心没有让大家失望。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德育与智育同修、知识与技能兼得、升学与就业双收”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近几年,对口高考升学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每年录取高一新生都在千人以上,先后被省政府、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在全市同类学校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

    顺应时代潮流,彰显办学优势

    创办初期,故城县职教中心可谓“风光无限”!全省每年给各县职教中心下拨大量的中专招生指标,这些计划内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当时在老百姓心里,职教中心的一纸毕业证,就能拥有一份正式工作,有些初中毕业生宁可放弃上普通高中的机会,也要争着上职教中心。

    好景不长,1998年国家政策发生了变化,所有新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不再由国家包分配,完全推向人才市场。当职教中心的毕业生和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一起求职竞争的时候,职教中心毕业生并不占优势。同时,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普高热了,职中爆冷,学校一度“门前冷落鞍马稀”,出现了招生难现象。

    招生难引起发展难,发展难导致办学难,学生们茫然,家长们惶恐,教师和校领导更是焦急万分。为了扭转这个现象,一方面,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召开大会,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只要努力,通过辛勤劳动一样能换来幸福生活。另一方面,校领导班子亲自带队下企业、进乡村,探寻职业学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经过广泛调研,学校决定首先采取办中专、试办综合性高中等方式确保生源。2001年,学校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人才需求紧密连接”的发展思路,把原来的“普高班”全部分流为“对口高考职高班”和“技能专长就业中专班”。在教学中彰显“上职教,既能对口升学,又能学专长好就业”的独特优势,可以规避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在高考中“挤独木桥”。

    日出日落,春去秋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一直努力着、坚持着……

    终于,云破日出,雪霁天晴!2004年,故城县职教中心收获了改革后的第一枚硕果:全校2000余名学生均为职业高中(中专)在校生,就业升学两旺,新生录取突破千人,成为全市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职教学校就应该多培养有技术的实用人才,搞什么对口升学?”有人看来,职教中心搞升学就是“走歪道,不务正业”,但故城县职教中心却认为: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拥有一份稳定工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学好了技能能找到工作,考上了大学则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与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并不矛盾。

    于是,学校把对口升学和培养技术人才比作“学校的两条腿”,两条腿同时走路,才能帮助学校阔步前行。对口升学的升学率连年提高,技能教育也办得红红火火,很多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只要进了职教中心,真正是升学有路、就业有门!”

    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走进故城县职教中心校园,环境干净整洁。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和悦耳的音乐声,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标准化实训室内,学生们正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练习各项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进入新时代,无论教育体系还是用人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从谋取“饭碗”转而追逐“梦想”。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认识到,选择职业教育同样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娴熟的技艺也能让青春扬帆起航。

    作为与产业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新一轮产业转型互为支撑:产业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支点,而一支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又是驱动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点。为了完善专业设置,学校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全县50余家企业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对电子商务、大数据、无人机等10余个新兴专业进行了分析研判。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了现有专业,增设了铁道运输管理等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目前,学校共开设专业11个、课程上百门,正在谋划开设新能源汽修、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动漫影视制作等新专业、新课程。

    学校努力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行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共同组织教学活动。校长郝金杰认为,只有与企业深入合作、校企融合,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目前,已与中航国铁、北京瀚文教育、北京天泰、北京商鲲教育等4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企业需要增设了IT技术应用、社会文化艺术、铁道运输管理、航空服务等专业。采取“1+2”办学模式,第一年在学校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学习,后两年在企业进行专业课学习、实训操作和实习。学校提供文化课教师、教学设备,企业提供实训课教师、专业实训场地和设备、职业素质课教材和部分专业课教材。探索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师资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机制。已成功引企入校,聘请来自4家企业的10名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下一步,学校一线教师还将到企业深入实践,将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将教师下企业锻炼纳入岗位考核,促使任课教师尽快掌握前沿技能。

    在服务地方经济上,学校与康宏牧业、奥冠电池、正大集团、青竹颜料、绿康农业等故城的多家龙头企业合作,建立起6个教学实践基地。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接受老师傅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在实际操作中磨炼技能。把课堂搬进生产现场,解决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教学和生产脱节等问题,让知识不再枯燥乏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3年来,先后有近400名毕业生到县域大型企业就业,为家乡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同时,学校立足京津冀,放眼长三角,积极推动与“国字头”“央字号”企业合作,与青岛海信集团洽谈的订单式培养一体化育人教学模式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故城是劳务输出大县,很多农民走出国门,到日本、韩国打工。学校还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韩国根基产业达成初步意向。学生在国内接受1年韩语培训,然后到韩国根基产业对接院校学习,获得相应毕业证书后可继续深造,毕业后由韩方定向分配。目前,已有5名学生赴韩学习。

    改进管理方式,特色文化育人

    走进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匹飞腾的骏马雕塑,显示出全体师生一马当先的冲劲。花园里,建筑精巧的“匠心亭”似乎在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独具匠心”,提醒学生时刻以“大国工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些都是特色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学校管理改进提升的外在表现。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除了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因此,职业学校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为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校长郝金杰介绍。

    2017年,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后,对教学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以往的按年级横向管理,改变为分系部纵向管理。把人、财、物等优质资源集中到各系部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核心环节,专业建设力度和速度均得到明显提升。同一系部内,各年级有衔接、有联系,不仅便于调整课程设置,还能共享教师备课资源,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

    学校还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将技能提升、国学传统教育、国防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其中,通过每年举办新生军训、田径运动会、职业教育周等活动,强化了学生教育和日常管理,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同时,突出“职”字特色,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3年来,故城县职教中心学生在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建筑CAD、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钳工、职业礼仪等多项团体及个人奖项。

    以新气象迈进新时代,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如今,故城县职教中心在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在灿烂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像雨后春笋,破土之势不可阻挡;又如高空振翅的雁群,一飞冲天壮志凌云。站在新潮头,展望新未来,一批又一批的“大国工匠”正从这里起航!

    (崔玉玲 齐玉峰)

    责任编辑:翟一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