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网手机版

  • 分享
  • 河北农网乡情

    俺爹是个孤儿 备受村里呵护

    来源:河北农网 2021-08-20 15:29:07
    语音播报

    俺爹是个孤儿 备受村里呵护

    我父母这一代人出生在1947年左右。作为一个农村的孤儿,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特别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杨队长,总是对他格外照顾。那时,东家一把米西家一把面,总有人帮我父亲。生产队也顾及孤儿的可怜,让我父亲进了学堂。逢周末或寒暑假,勤快的父亲就帮生产队放牛割草,以报答养育之恩。

    熬过了粮食关后,我父亲等来了命运的转机。初中毕业的父亲,高大帅气,喜欢舞文弄墨,成了村里惟一的“秀才”,被大队安排在村小学当了老师,带一群娃娃读书,吃村里集体供应的“大锅饭”。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17岁那一年,娶了我19岁的母亲。日子虽然清苦,但是父母在生产队的带领下,和其他人一样,把苦日子过得热火朝天。因为他们都坚信,在党的带领下,好日子终会来临。他们修水库、修大坝、修路、养鱼、养猪……他们相信“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再苦再难的日子都能过去!

    随着我们姊妹四人先后出生,家里的口粮变得紧张。这个时候,父亲整天忙得脚不沾地,下了课就往家里跑,带娃喂猪。母亲在队里大集体上班,只得把孩子们锁在院子里,歇工的时候匆匆跑回看一眼。

    青黄不接的时候,父母用粥、面汤、南瓜汤、红薯汤一点一点地喂养着我们。即便如此,我们还总是吃个半饱。看着我家的日子困难,大队部的方书记,不时从大队的口粮中挤出一些派人送来,他偶尔也会亲自过来。有一次,半路上突然下起雨来,他把二十来斤大米包在衣服里夹在腋下,匆匆忙忙地向我家跑来,那时的路面都是泥巴路,坑坑洼洼太多,他差点摔倒,脚也崴了。等他一瘸一拐地到了我家,背都淋湿了,而怀里的一大包米还是干的。我母亲嘴笨,半天没说出啥感谢的话来,极力想留他吃晚饭,可他婉言谢绝了。

    那个年代,家家都穷,吃是头等大事,各家各户挣工分之余,到处开荒山辟荒地。同村的人都起早摸黑地种菜、种南瓜、插红薯,免得断了口粮。

    每逢下雨天不出工,大人就上山采摘野菜,香椿、荠菜、地菜、马齿苋、苦菜、蕨菜等等,都曾端上过我们的餐桌。这些大自然的馈赠远远不够,就得跟生产队借粮。小时候的粮仓在村北头,由张大爷看守,只要有队长的批条,保管就会开仓借粮。有时候年景不好,怕粮食不够,生产队长自然是不会借的。但是队员吃不饱,队长的责任也大,所以一般来说,各队的队长都会默许大家开荒。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1993年,我哥嫂他们北上去了秦皇岛,靠着勤劳的双手,每天起早摸黑,到2005年,家里盖起了两层楼房。不光是他们,和他们同一批外出打工的人也都赚得盆满钵满,先后都有了楼房,有了电视机等高档消费品。

    前年五月份,我爸爸骑着电动车,突发性中风,从车上摔了下来,七窍流血,住了二十五天医院才回到家。说实话,近三万元的医疗费用,换作2006年以前,我们全都得发愁,那时的农村还没有新农村医疗合作这事。那一年秋天,我父亲肺里长了个瘤子。因为长得比较大,做手术很麻烦,还敲断了三根肋骨。那时候,住院二十天,花费近两万元。在分摊比例问题上,我哥哥跟我们姐妹发生了争吵。按我们老家的规矩,出嫁的姑娘不要父母的财产,自然也可以不管父母的花费用度,然而我哥嫂不甘心让他一户拿钱,找亲戚出面协调,让我们姐妹几个平摊这个医药费用,每家五千元。尽管那时我和老公正在为盖房子备钱备料,但想到是自己的父亲,我们自然无话可说;然而大姐那时家里出了事故,只给了两千元,我和二姐各拿两千元。这事虽然就这样解决了,但是,我哥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总是念叨他们多出了几千元。

    近两年农村医疗全都普及了。父亲因中风花费的医药费后来报销了70%左右。父亲拿着报销回来的近两万元钱,念叨着政策的好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其余的花费,尽管哥哥这次没有要求平摊,但我们如今的生活好了,都是自觉私下给了父母四五千不等的零花钱。

    今年清明节,我回了一趟老家,看到乡间的春天,真是美不可言。处处都冒着春的绿芽,黄灿灿的油菜挤满在山野阡陌,路边姹紫嫣红的花朵竞相绽放。树木掩映下的一栋栋白色楼房,俏皮地露出头角,与大自然的色彩相映成趣,人走在其中,就像进入画卷一般。门前的一条条水泥路,在希望的田野上蜿蜒到远方。(张喆)


    责任编辑:李媛

    下一篇: 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的语文老师最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