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深泽坠子戏:一部草根艺人的奋斗史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2-24 15:50:51
    语音播报

    深泽坠子戏:一部草根艺人的奋斗史

    深泽坠子戏:一部草根艺人的奋斗史

    深泽坠子戏的演出动作夸张。

    深泽坠子戏:一部草根艺人的奋斗史

    深泽坠子剧团在店上村演出。

    深泽坠子戏:一部草根艺人的奋斗史

    演员在后台化妆。

    深泽坠子戏:一部草根艺人的奋斗史

    坠子戏吸引台下观众。

    深泽坠子,始称“化妆坠子”,流传于我省中南部地区,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坠子戏最辉煌的年代,当地人曾有“卖了被子,看坠子”的说法。

    坠子戏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草根艺人的奋斗史。在这些艺人们的坚守之下,坠子戏已成为深泽县乃至附近地区民众节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大餐。2008年,深泽坠子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坠子剧团 一年演400场

    2月20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深泽县深泽坠子剧团来到石家庄店上村大戏台演出。演出晚上才开演,团长崔彦生和30多位演员中午就已赶到了现场。卸车、搭台、准备道具,化妆,一下午的时间就在精心筹备中匆匆过去了。

    深泽坠子剧团新一年的巡演,从年初二就已经开始了。坠子戏一年分春秋两季演出。所谓“春季”的演出会一直持续到芒种,有的时候一天两场,4个月演下来,少说也要演240场戏。“秋季”演出从小麦播种后开始,演出55天,也是一天至少两场。如此算下来,剧团两季一共要演大概400场戏。

    “坠子戏热烈火爆,泥土气息浓厚,动作夸张,而且崇尚特技。”崔彦生告诉记者,深泽坠子戏是在河南坠子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良后搬上舞台的,还借鉴了京剧、河北梆子、曲剧、越调等多个剧种的唱腔。坠子戏演出时不乏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甩发、水袖以及耍腕、耍扇、耍手绢、耍帽翅、耍髯口等特殊技巧,再加上脸谱的灵活运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今年剧团的巡演主要集中在深泽以北地区,以石家庄和保定周边的农村为主。在剧团的演出单上,不仅有《包公出世》《回龙传》《丝绒记》等传统剧目,还有《朝阳沟》《李双双》等现代剧目。

    2 卖了被子,看坠子

    深泽坠子戏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末期。当时天津河南坠子书艺人段秀英为谋生计,携长女段玉琴(艺名“六岁红”)、次女段玉荣在邯郸、邢台、石家庄、太原等地巡回演出,1951年落户深泽。

    “过去深泽的旧戏园子是用木桩、芦苇和土砖墙圈起来的大院落,院里简易的木板长凳就是座席,观众随便就能看上一场戏,这与当时初来乍到、行头破旧的‘化装坠子’戏班倒十分匹配。也许因为优美的旋律、不拘一格的演出形式和清晰咬字的唱腔,与其他戏种区别开来,很快受到了一众戏迷的热捧,很接地气,颇有观众缘。”剧作家曹涌波在记述深泽坠子戏发展传承的纪实文学中,这样描述当初深泽演出坠子戏的情景。

    1952年,以段秀英等人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深泽化妆坠子剧团中,罗春习任团长,为演员设置角色,增加乐器,形成了深泽坠子戏的雏形。当年排演的连台本戏《王清明投亲》《丝绒记》在深泽县城南大席棚上演一个多月,轰动了整个深泽县城。

    之后的几十年浮浮沉沉,坠子戏经历了戏改,与京剧、梆子、评剧等各路唱腔逐渐融合。坠子戏留在了深泽,也有了自己的“名分”。1953年,深泽县文化科科长李建贞出面协调,成立了“红虹坠子剧团”。为适应角色需要,坠子戏融入了河南豫剧、曲剧及山东吕剧等剧种的腔调,并根据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加入了一些京剧、评剧的唱腔。坠子戏在深泽飞速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鼎盛。当时深泽坠子剧团曾在保定大舞台连演45天,盛况空前。

    1955年到1958年,深泽坠子剧团带着《唐知县审诰命》《王清明投亲》《二度梅》等剧目先后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和山西太原等地市演出,所到之处座无虚席。在坠子戏的鼎盛时期,深泽当地曾流传着“卖了被子,看坠子”之说,广大戏迷如痴如醉,追着剧团跑几十里地过戏瘾是常有的事。

    3 坚守传统 再创辉煌

    现任深泽坠子剧团团长的崔彦生,已在坠子戏的舞台上坚守了40余载。崔彦生从小就对戏曲着迷,之后凭借刻苦努力,成了县剧团的演员,并师从名角杨焕青,摸爬滚打多年,饰演过小生、老生、白脸等多个行当,很快担任剧团主角。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统戏曲实地演出面临严峻考验,深泽坠子戏也进入了低潮期。当时不少剧团面临解散,演员另谋出路,崔彦生带领不到20名演职人员,咬牙坚持,不放弃包括村里的红白喜事在内的一切演出机会。后来县里成立文工团,崔彦生与演员们既要发展传统戏曲,又要保证文工团的演出。到了1994年,崔彦生担任团长,他和全体演职人员一起,搞创作、排新戏、抓演出、创收入、招学员。1994年到1997年,剧团每年的演出场次都在300场以上,“卖了被子看坠子”的繁荣情景再次出现。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戏曲市场普遍萎缩,民间剧团成为坠子小班戏活跃在农村地区。深泽坠子剧团作为河北唯一一个坠子戏专业剧团,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如今剧团里,年纪最大的演员宋彦群58岁,年纪最小的张超生于1993年,她的丈夫、公婆等几位家属也都是剧团成员。

    33名演职人员和崔彦生一样,一起坚守着这个剧种。“其实每次演出很辛苦,经常住地下室、打地铺。”即便条件如此,剧团还在坚持排演新戏。目前创作的六本连台本戏《大宋金鸠》已完成了第一本,为了响应石家庄市非遗文化中心的“送戏下乡”活动,他们将义务演出30余场。

    在这些深泽坠子戏的艺人们的坚守之下,2008年深泽坠子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崔彦生被批准为该非遗项目传承人。坠子戏早已成为深泽代表性的文化标志。(记者 李珂/文 霍艳恩/图)

    责任编辑:张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