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唐山9岁女童捐髓救母打动人心 目前母女俩恢复良好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3-17 14:07:52
    语音播报

    唐山9岁女童捐髓救母打动人心 目前母女俩恢复良好

    唐山9岁女童捐髓救母打动人心 目前母女俩恢复良好

    医生高峰查病房时看到诺诺与其合影。

    唐山9岁女童捐髓救母打动人心 目前母女俩恢复良好

    诺诺和爸爸在窗外看着妈妈。

    近日,唐山遵化地北头镇义王庄村9岁女孩诺诺一直感动着众人。诺诺母亲年前被查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得知妈妈生病后,诺诺坚持要救妈妈。每次捐献干细胞都长达几小时,可她从未喊过一声疼。如今,小姑娘的造血干细胞已经移植到妈妈身体里,两人身体恢复都十分好。

    母亲患病瞒着孩子

    16日,记者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看到了诺诺和她的家人,她正在无菌病房外隔着玻璃和恢复中的妈妈刘玲说话。“妈妈,你别担心,我一点事都没有。我会好好学习,你也要加油啊。”9岁的诺诺看到妈妈状态不错,眼睛里充满笑意。

    一旁诺诺的姥姥王爱华看到孩子捐献干细胞,既心疼又骄傲。其实,早在去年10月份,女儿刘玲就被查出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医生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女儿得进行干细胞移植,首先是兄弟姐妹的最好。”王爱华称,于是她带着儿子到天津检测,可结果是不行,“不光是我,刘玲情绪也十分低落,家里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王爱华称,大家一开始没打算告诉诺诺真相,兄弟姐妹的不匹配,要救女儿只能靠父母或子女的造血干细胞了,于是才决定把事情告诉诺诺。

    为救母亲“小公主”长了30斤肉

    “孩子才9岁,我怕中间有啥问题,仔细询问了医生,这才放心和她说。”王爱华称,没想到孩子一听妈妈出事了,立刻表示要去检测,救妈妈。于是,去年12月王爱华和诺诺一起前往北京医院做检测,“结果出来说,我们两个都匹配,建议最好用孩子的,因为我岁数太大,细胞不如外孙女的活跃,我听了又心疼又难过。”

    诺诺的父亲张伟说,女儿知道第二天要去北京检测,头天晚上就没吃晚饭,到了第二天坐车、检测,一直快到中午才弄完,但诺诺都没说过一声累,“知道自己能救妈妈时,高兴地直往我怀里跑。”

    为妈妈捐献干细胞的事情定下来后,诺诺开始注意健康饮食,“9岁的孩子开始爱美了,以前她90多斤,总觉得自己胖,天天嚷着要减肥,要做小公主。可为了救妈妈,她要努力把自己吃胖点儿。”张伟称,从北京回来后,诺诺开始每天坚持吃红烧肉,体重从90斤长到了120斤,“买肉的大哥劝她少吃肉,她也不说话,笑笑后走开了。”

    三天捐献中孩子从未喊过疼

    刘玲知道女儿诺诺要为自己捐献干细胞,心疼得每天掉眼泪。看见妈妈的样子,诺诺反过来劝说妈妈,“妈妈,别哭,我一点儿都不害怕。你马上也会好起来的。”看着孩子懂事的样子,诺诺的父亲张伟也总忍不住抹泪。

    终于,在做完各项体检后,诺诺在3月7、8、9日,连续三天为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天6个多小时,第二天4个多小时,第三天3个多小时,张伟拉了一下诺诺的衣领,记者看到诺诺的锁骨上,有一个米粒大小的针眼。“捐献干细胞的时候疼吗?”周围的人问诺诺,“一点儿都不疼,只要能救妈妈,疼我也不怕。”诺诺的回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张伟告诉记者,因为孩子年龄小,胳膊处的血管太细了,只能在锁骨上扎针提取血液。

    诺诺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时,张伟全程陪着孩子,捐完后明显感觉孩子疲惫,总想睡觉,怕有事,他一直拍打孩子的脸颊。

    母女俩恢复良好

    当天,负责治疗的主治医生冯玉青告诉记者,“目前是患者恢复的第8天,没有出现发烧等状况,检测血常规都正常。孩子也没有出现乏力、全身疼痛的情况,恢复得挺好的。”冯玉青称,在采集造血干细胞时,他们知道对于大人来说,也是很疼的一件事。“小美女,你要是疼了告诉我们,可她总说我不疼。看到她对母亲的这种感情,我们全院都特别感动。”

    现场,诺诺和无菌病房的妈妈通电话,得知还有20多天才能看见妈妈,不免有些伤心。

    治疗费仍是很大负担

    女儿与妻子的造血干细胞匹配,让张伟松了一口气,如今,张伟每天都在病房外日夜陪着妻子。

    虽然刘玲的恢复不错,但仍需至少一年半的治疗。后期的治疗费用,对于这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负担。“以前,我在外工作,每月有七八千元,妻子有两千元收入,一家7口人,靠我们俩生活,虽不富裕,也还可以。”张伟称,妻子生病后,他没再去工作,目前两人都没了收入,“进入无菌病房,押金就要30万,到现在我们10多万的积蓄已经花光,好心人们捐款7万多元,还欠下30多万的外债。”

    张伟称,等到妻子恢复稳定后,他再去工作,“听说排异药物就要1万多元,虽然我们有不小的经济压力,但好在妻子的病有了希望,日子过起来有盼头。”(记者 师源文/图)

    责任编辑:侯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