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记者心中的塞罕坝】塞罕坝:家园的模样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8-20 06:33:04
    语音播报

    【记者心中的塞罕坝】塞罕坝:家园的模样

    记者心中的塞罕坝

    塞罕坝:家园的模样

    【记者心中的塞罕坝】塞罕坝:家园的模样

    经济日报记者高兴贵 记者 赵永辉摄

    □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

    得知要去塞罕坝,我问承德的朋友,塞罕坝是什么,她回答我说那是坝上的一片大林子。就在几天前,我的父母从《焦点访谈》节目看到塞罕坝的报道,问我塞罕坝是什么样子,我告诉他们:“塞罕坝就是家园的模样。”

    我来自云南,从小在山野中长大,小时候我喜欢在松林间玩耍,那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当我走进塞罕坝的时候,松香伴着清风迎面而来,我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奔跑的那片山坡,像是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这种强烈的感觉让我把在塞罕坝的现场直播报道标题改为了《生态·家园塞罕坝》。我以一棵树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成就了一片林为主线进行报道,围绕着塞罕坝人建设美丽家园的事迹推出了《夫妻望火楼》《为塞罕坝写一首诗》等17篇现场直播视频报道。

    刘军、齐淑艳夫妇就是《夫妻望火楼》里的主角,还没到望火楼我们就听说刘军是个出名的“吃货”,林场的人说他一个月的工资就够他吃半个月的,我们不禁莞尔,毕竟爱吃的人是可爱的。到了望火楼,冰箱里堆满了各种吃的,就连楼梯底下都堆满了各种蔬菜,外人的说法得到了验证,看来刘军果然是个“吃货”。

    他们的工作很艰苦,在每年近十个月的防火关键期需要每15分钟汇报一次情况,他们得守着这片林子,林子离不开他们,以前,儿子还小得上学,刘军只好把儿子留在县城的岳父家。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儿子刘志钢一整年也见不了几次父母,除夕夜只能由姥姥带着他到山上吃团圆饭,每次学校开家长会,也只有姥姥姥爷去,那时候小小的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别人感冒了有爸爸妈妈照顾,他只能自己扛,自己明明有父母却在需要父母的时候永远找不到他们。他更不明白,爸爸口中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到底是为了什么,他对父母有一肚子的怨恨,觉得父母根本不爱自己。有一天,刘志钢在学校又被调皮的同学欺负,他们说他是没有父母的孩子,瘦弱的他不敢反抗,甚至没办法向同学们证明,他是有爸爸妈妈的。委屈、无助塞满了这个孩子的心灵,年幼无知的他在柜子里找到一瓶药水,一股脑全喝了下去……

    刘军接到家里来的电话,他冲出望火楼,甚至来不及披上大衣,骑上摩托车就往山下赶,此时的坝上,齐腿深的积雪覆盖着山野,积雪让他动弹不得。这时候,他又接到家里的电话,说孩子送医院了,暂无生命危险,让他安心工作,他只好强忍着泪水回到了望火楼。塞罕坝属于高寒地区,年均积雪期达7个月,加上正处于防火关键期,直到半年之后刘军才见到儿子。

    刘志钢在跟我说这些事的时候,我在镜头里看到刘军默默退回了卧室,点了一支烟,望向窗外。在儿子出事后,刘军一直都没有问过儿子这件事,儿子也没有跟父亲提过。但刘志钢告诉我,从那以后,只要他在家,父亲就会亲自下厨,给他做一桌子好吃的,现在他已经结婚了,父亲还是这样。齐淑艳明白丈夫的心思,她和志钢一样,都很喜欢刘军做的饭菜,所以他们都敞开肚子吃。我终于知道了,外人口中的“吃货”刘军是在用这种方式弥补内心对儿子的亏欠。现在,刘志钢成为了塞罕坝防火队的森林消防员,他经常跟着刘军学习瞭望,他说:我愿意接爸爸的班,继续在望火楼守着林子。

    中国式父子从来不善言语表达,但对家园的爱一直不变。儿子理解了父亲,现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成了刘志钢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刘军和儿子都在默默承受着一切,因为他们知道,唯有担当才能成就美好家园。就在本次塞罕坝采访期间,经济日报记者黄俊毅得知了母亲病危的消息,他强忍着悲痛,坚持在塞罕坝完成了采访。就在他交稿的当天,母亲不幸去世了。同塞罕坝人一样,黄俊毅的爱岗敬业精神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我备感珍惜党的新闻工作者这个身份。

    在承德,我看到了塞罕坝人的坚守成就了百万亩的绿色家园。通过采访,我加深了对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这是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积极贡献,是在建设全人类的美丽家园。塞罕坝人用行动书写绿色传奇的故事,不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