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微图志】夜幕下的“掘金者”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9-13 18:52:03
    语音播报

    【微图志】夜幕下的“掘金者”

    近日,有位卖煎饼月入3万的大妈火了起来,而就在昨天,新闻报道了河北沧州有小伙卖煎饼月入四、五万。

    路边摊仿佛变成高薪的“掘金”行业。但是,这些人群的生活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收入真的那么高吗?让我们随记者一起探访这些夜幕下的“掘金者”。

    晚上18:30,石家庄红旗大街夜市,天还没有完全黑,一群群匆忙的身影便开始来夜市上抢位置。他们是这个市场里众多的“掘金者”之一,整场夜市800多个摊位,只用了十多分钟就已经是满满当当。

    马师傅来自四川达州,他在这里经营小火锅已有9年。从起初的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到现在他的摊位拥有30多张桌,100多个座位,是夜市上为数不多的“大户”。听马师傅介绍,他的摊位每天都座无虚席,一夜下来,比旁边的摊位要多收入三倍。

    这是早上6点多,夜市附近的菜市场。天刚蒙蒙亮,马师傅就来市场上挑选食材。他的火锅所用食材都是自己亲手挑选、择好,要从食品质量上严格保证,马师傅说,这一步很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马师傅做的是川味自助小火锅,为了确保品质正宗,他特意从老家那边儿学了这门手艺,并且还自己调制独家秘密酱料,这让小火锅里又多了一份自己的味道。

    马师傅在谈到自己家庭时,显得有些惆怅。他家里有两个女儿,都马上要考大学,现在自己在这边“掘金”,只有妻子陪着女儿和老人。虽说火锅摊收入还不错,但有时也会很想家。不过想归想,马师傅说他现在还不能放弃这里。因为,这个火锅摊不光维持着家庭的生计,还撑起了两个女儿未来的梦想。

    在嘈杂的夜市中,有个最“安静”的12号摊位,这是三个聋哑人经营的臭豆腐小吃摊。与其它高声吆喝揽客的店主们不同,他们的揽客方式,仅是微笑着,默默地朝路人递出一张写有菜品的海报。

    12号摊位的主人阮大姐来自福建,她用手语告诉我们,自己3岁时由于一场大病发烧导致听力丧失。长大后,她专门去长沙学了做臭豆腐的手艺。因为喜欢石家庄的活力和热闹,她才与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一起支起这个摊。

    阮大姐从每天下午就开始准备晚上要用的材料,豆腐、汤汁、工具、油等都要准备齐全,到了晚上七点准时出摊,一直要做到晚上十一半左右,直到凌晨两点多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休息。阮大姐的妈妈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她卖臭豆腐不单单是为了养活自己,还要挣钱给爸爸妈妈。

    阮大姐平时喜欢旅游。说到这儿,她停下手里的活儿,给我们传来几张她出去玩时的风景照。与她夜市上的妆扮迥然不同,照片里的女孩儿时尚、靓丽,俨然一副小家碧玉的形象。

    阮大姐说,旅游可以让她更快乐,去见识各地的风景,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不仅能够放松精神,更能带给她开阔的眼界和美好的憧憬。她自己对于“掘金”这件事并不很在意,她觉得挣钱就是为了快乐生活,没必要做得很辛苦。她还说,自己下一个目标就是在石家庄买一套房子,使自己在这个喜欢的城市扎下根来,有个依靠。

    在这片热闹的“掘金”场里,也有不少的老年摊主。王大伯就是其中之一。67岁的王大伯在这里开了一个卖花草盆栽的小花摊,上面各式各样的花草盆栽都修剪得光鲜、可爱,很受年轻人们的欢迎。

    聊天的时候,王大伯说,他跟老伴都是邢台的下岗工人,起初孩子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巨大的经济压力迫使王大伯与老伴决定摆地摊。一开始各种小商品都卖,可不怎么赚钱。后来他发现来这里的大学生很多,于是就改卖花草。每天起早贪黑,倒也能补贴家用。后来孩子们工作稳定了,压力就不那么大。但是王大伯仍然每天坚持出摊,他和老伴已经把这种“掘金”当成是休闲活动。

    谈到“掘金”的时候,王大伯笑着说,这个夜市上的摊主都是为这个目的而来。但是现在夜市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激烈,能否“掘”到“真金”,那还真不好说。大部分人干的也仅仅是一种“体力活”,没有我们旁人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简单吧。

    晚22:00,我们结束了采访,可夜市上依旧是人山人海。这个时间是“掘金”的高峰期,怀揣梦想的“掘金者”们一个个都挥汗如雨。他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日子过得也有滋有味。随着我们逐步离开,吆喝声、喧闹声也渐渐远去,只留下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弥散在夜空中。

    记者手记

    创业是艰苦的,这一点,无论是哪个行业,都不会有太大出入。虽然经常会看到一个又一个“高薪”职位被挖掘,但是,在“高薪”之后的那份责任和辛苦,又有谁了解。只能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罢。

    《微图志》

    “微图志”是由河北新闻网重点打造的品牌栏目,以故事为主,挖掘当下热点人物、感人事件,推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报道。该栏目着力挖掘不同人物的闪光点,彰显河北人的担当与大爱,讲述有内涵的故事,打造有温度的新闻,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让这些正能量激励与温暖广大的市民与网民。(记者焦策 实习记者陈佳晶)

    责任编辑:史艳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