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邢台县“缝合”浅山丘陵区绿化断带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10-13 16:28:36
    语音播报

    邢台县“缝合”浅山丘陵区绿化断带

    近日,邢台县退休干部郝景香(前左)带领群众在太子井一带的浅山丘陵区山场利用“郝氏造林法”植树造林。记者赵永辉摄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邢云)“太行最绿在三川,绿化断带有遗憾;浅山丘陵是瓶颈,科技投入是关键。”这是邢台县林业人总结出的顺口溜。近几年来,该县以浅山丘陵区绿化为切入点,取得显著成效。如今,光秃秃的浅山丘陵正和其他地方一样变得绿起来、美起来。

    邢台县西部深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浅山丘陵区因干旱少雨,造林难度大,形成了北起北小庄、皇寺,南至龙泉寺、羊范,长达30公里、宽18公里的绿化断带。邢台县林业局局长孟增朝说,修补绿化断带,是邢台县生态发展的难点,更是重点。

    克难点,补短板,邢台县向科技要效益,从树种选择、苗木规格等环节进行技术规范,改变了“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现象。

    在太子井一带的浅山丘陵区山场,一株株排列整齐的侧柏树苗在白色育林板的呵护下迎风挺立,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步被绿色覆盖。据了解,这些树苗都是利用“郝氏造林法”所栽。

    几年前,邢台县退休干部郝景香带头攻克浅山丘陵区石灰岩造林难题,利用“套塑料袋”“埋玉米轴”“盖石板片”“挡育林板”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学可推广的技术体系,为石灰岩区域实现造林绿化提供了样板。

    丘陵要绿,群众得利。该县还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建立政府推动与利益驱动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新机制,探索出适合县情的五种造林绿化模式:一是“反租倒包”模式。在通道绿化、环市区防护林带、环大型企业绿化建设中,由政府或企业出资向农户租用土地搞绿化,既保证了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又实现了生态效益最大化。二是“农户+林业项目”模式。对于群众积极性高、土地条件适宜的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户治理,林业项目优先支持,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如依托退耕还林项目,南石门镇南岗西村建成了5000亩优质核桃基地,亩均收入达6000元。三是“大户+项目整合”模式。针对浅山丘陵区造林投入大、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等现实问题,将林业、水务、农业开发、国土等涉农部门项目统筹运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向浅山丘陵区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力求实现“1+1>2”的效果,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四是“农户+政府补贴”模式。政府补贴与群众意愿相结合,坚持群众自愿造林,树种不限,政府补贴每亩500元,极大地调动了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五是专业队工程造林模式。对于经济效益差,群众造林积极性低的浅山丘陵区荒山生态林建设,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和政府投资,实行专业队承包造林方式,树随山走,造管结合,实现了造林工程责、权、利的统一,责任主体明确,规范了造林程序,提高了造林质量。

    今年,邢台县将太行山绿化工程项目、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与种植结构调整造林相结合,加大支持力度。县财政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造林补贴,对秋后验收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的,每亩补助500元。各乡镇也结合实际,制定了激励措施。

    同时,县林业、水务等多部门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并进行资金整合,引导房地产开发商、矿业经营者等大户及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山场治理开发。目前该县承包山场造林500亩以上的大户有110多家,总面积8万多亩,吸纳资金4亿多元。

    此外,该县还实施高速公路、高铁、国省干道沿线通道绿化工程,市区防护林带建设工程,营造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极大改善。截至目前,全县累计造林135万亩,森林覆盖率平均达47.9%。

    责任编辑:张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