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探索人水和谐共生之路 邯郸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12-09 06:07:23
    语音播报

    探索人水和谐共生之路 邯郸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

    努力探索资源性缺水地区人水和谐共生之路

    邯郸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刘剑英 通讯员何其锋、柴宝丽)日前,邯郸通过国家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经过几年建设,该市初步构建起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努力探索资源性缺水地区人水和谐共生之路。

    12月5日,武安市马家庄乡刘庄村村南荒山荒坡上,蓄水保土的鱼鳞坑星罗棋布,两台挖掘机马达轰鸣,一座500立方米的蓄水池正进行基础施工。随行的武安市水利局水保科科长郝晓敏介绍,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治理,包括水保林、蓄水池、谷坊坝等工程,总投资近500万元,治理面积12平方公里。“明年9月项目完成后,流域内植被面积将增加1000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50.7%,可有效涵养水源、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据统计,2013年以来,邯郸西部山区共投入资金2.3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9平方公里,造林绿化228.5万亩。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促进人与水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邯郸市水利局局长郭进平介绍,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该市确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一线三区多点”总体布局,即以“母亲河”滏阳河为主线营造靓丽景观,西部山区、中部城区、东部平原三区统筹,构建山区水源涵养区、城市靓丽水景观区、平原生态灌区的水生态格局,各县(市、区)水利建设与地方历史文化相融合,打造以水为脉、景明水秀的美丽邯郸,构建河渠湖库连通的大水网。推进引江、引黄、引卫等水源工程建设,实施河渠湖库连通,打造“南水北引、西水东输、纵横互补、河库相连”的大水网格局。利用灌排渠道和闸坝调节的河槽蓄水能力,提升和完善生态水网功能,增强河渠湖库连通性。近年重点实施了留垒河、老沙河、清漳河等河道及卫西排干、东风排干等灌区灌渠疏浚、整修工程。

    多水源分区配置保障供水。构建西部以引漳水为主、中部以引江水为主、东部以引黄、引卫水为主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建设涉县清漳河中游茅岭底水库,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建成中部引江工程,实现邯郸市6个分水口门与总干渠“双通水”目标,使邯郸市区及东部各县区全部喝上长江水。对引黄7条分干渠及统计支渠进行清淤疏浚,对险工段进行防护处理,建成东部引黄、引卫工程。

    “十九大提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为我们推进农业节水明确了方向。”邯郸市水利局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闫现通介绍,该市因地制宜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技术,3年来累计发展节水灌溉317.2万亩,东部平原10县实现节水灌溉工程全覆盖。工业企业加大节水改造,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38立方米降至12.8立方米。生活节水重点推广计量设施和节水器具,加强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改造,推行阶梯水价,提高了居民节水意识。

    邯郸还大力开展地下水压采,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黑龙洞泉域水源置换,邯峰电厂、峰煤焦化等大型工业企业及武安工业园区陆续完成水源置换,年减少地下水开采4500万立方米。2016年,随着地下水位逐步恢复,黑龙洞泉域再现泉群复涌景象。

    水资源管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作为对县(市、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水资源税顺利开征,年减少地下水开采3495万立方米,有效抑制了地下水超采和不合理用水需求。建设地表水监测站网、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水质监测站网、重点取用水户监控网及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等“四网一平台”,提高水资源监控和信息化管理能力。

    数据显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邯郸平原区浅层地下水2016年较2014年平均年上升0.78米,实现止跌回升;深层地下水2008年至2014年年均降幅1.82米,2016年较2014年年均降幅0.46米,减缓1.36米,水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社会效益方面,农村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建成5家国家、省级湿地公园,8家国家、省级水利风景区。经济效益方面,恢复改善70万亩灌溉面积,带动农民年增收节支2.3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