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牢记总书记嘱托】誓把黄土变成金——在阜平县脱贫攻坚一线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12-16 06:19:02
    语音播报

    【牢记总书记嘱托】誓把黄土变成金——在阜平县脱贫攻坚一线

    【牢记总书记嘱托】誓把黄土变成金——在阜平县脱贫攻坚一线

    日前,在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的九歌皮具公司里,工人们正在加工皮包产品。公司吸引了当地留守妇女就业,有效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记者霍艳恩摄

    五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对于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却有不一样的分量。

    五年前,全国决胜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从这里吹响——

    2012年岁末,踏着皑皑白雪,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这里,他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2017年岁末,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一个多月,我们来到阜平县脱贫攻坚的一线蹲点采访,看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阜平,一个热流奔涌的阜平,一个热气腾腾的阜平:

    无数条乡间小路,变成了开阔平坦的柏油路,一个个小山村面向世界的大门也豁然打开;人们在山脚下盖起了食用菌大棚,在山上种起中药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向着脱贫攻坚宏伟目标,阜平,正在发起勇猛冲锋。

    鼓足干劲,精准脱贫再发力

    从保阜(保定—阜平)高速公路天生桥出口驶下,继续前行十多公里,就到了骆驼湾村,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阜平困难群众的第一站。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骆驼湾村口,总书记的话被制作成醒目的标语,鼓舞着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虽然天气寒冷,但眼下的骆驼湾村到处是盖房工人的身影,一栋栋“青砖灰瓦黄土墙”样式的太行特色民居正在修建中。

    阜平县龙泉关镇副镇长、骆驼湾村包村干部曹建平说:“以前到了冬天这个时候,上了年纪的人都是蹲在家门口晒太阳,有劳动能力的就上山打点柴。现在人们有的翻修新房,有的忙着搞食用菌生产,传统‘冬闲’变成了‘冬忙’。”

    在总书记到访过的唐荣斌家,小院已经修缮一新。这几年,骆驼湾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唐荣斌光是出租翻修后的房屋,每年就能得到租金5万元。

    “总书记来我们村时说,希望早日听到我们脱贫致富的好消息。今天,我想告诉总书记,我已经脱贫了!”唐荣斌说。

    同样要向总书记报告脱贫好消息的,还有顾家台村村民顾成虎。

    五年前,总书记来到贫困户顾成虎家。当时顾成虎家破旧的院子里只有一堆玉米棒子,老伴儿和儿子在家里病着。如今,老两口可以享受低保、养老待遇,除了打工收入,家里土地流转后一年的租金和分红就超过5000元。

    “脱贫与建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考虑,阜平需要扬长避短。”阜平县委书记郝国赤说,食用菌种植业、旅游业、家庭手工业等是符合阜平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必须利用好优势资源,发展产业,才能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11月初,顾家台村村民马兰英来到了村里刚引进的九歌皮具公司,从事皮包手工业加工。“来之前我好几次想放弃,因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经验、没有技术,自己一点信心也没有。”马兰英说,“但现在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我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

    和马兰英一样,久居太行深山区的人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家庭手工业?能成吗?”

    马兰英用自己的努力回应了那些议论:在家门口工作每个月就能挣到两千元。于是,人们不再议论,而是像马兰英一样,直接走进皮具公司学习怎么加工皮具、怎么进行包装……

    “路铺好了,剩下就看你敢不敢迈出第一步。得拿出点儿信心和勇气来!”马兰英说。

    打通梗阻,机制创新正接力

    11月21日,在骆驼湾食用菌产业基地,骆驼湾村民李志军正在大棚里忙着收菇。今年最后一茬蘑菇正在收购,李志军将刚刚摘下的蘑菇分拣、上秤。

    在占地200多亩的产业基地内,鳞次栉比的大棚一眼望不到边。这些大棚由县政府投资的公司统一建设,生长蘑菇的菌棒由农业龙头企业嘉鑫种植有限公司提供,产出的蘑菇最终也由嘉鑫公司以不低于保护价收购,农户只负责按规范种植、采摘,基本稳赚不赔。

    然而,起初让骆驼湾村村委会副主任顾保平始料未及的是,大棚盖好了,可是没有人愿意种。

    因为穷,出不起彩礼,村民李志军一直找不上媳妇。顾保平来到李志军家,劝他承包大棚。李志军听了,沉默半晌,挤出一句:“心里没底。”

    搞产业脱贫,贫困户最担心“赔”。一旦赔了,就有可能一辈子翻不了身。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总书记考察时的讲话为阜平提供了克服各种困难的“金钥匙”。

    为此,阜平县创新机制,实行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在全国率先推出成本价格损失保险,对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成本损失进行保险,防止贫困群众因创业返贫。

    尽管如此,顾保平讲清具体政策后,李志军还是犹豫:“建大棚要钱要技术,咱都没有。”

    “每个农户可享受无抵押贷款5万到10万元,政府贴息;每50万到100万个菌棒,给免费配一名技术员。”顾保平说。

    原来,经过调研论证,阜平县建立了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的创新机制。群众无需抵押,便可申请贷款。

    疑虑顿消,李志军主动和嘉鑫公司谈起合作,承包了3个大棚。

    李志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半年下来,刨去各种成本,他一共挣了2.5万元。前不久,他还把媳妇娶回了家。

    机制创新的活水,浇灌出越来越多的扶贫产业之花。阜平县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刘光东介绍,截至目前,阜平县已建起4000多个食用菌大棚,已带动农户6260户,其中贫困户2810户。到明年,全县将发展食用菌3.2万亩,带动10万贫困人口增收,人均年增收万元以上。

    守住底线,民生保障更给力

    走进顾家台村村口处的陈德富家,干净敞亮的小院、几间新盖好的大瓦房映入眼帘。坐在床头上,陈德富和记者聊起了家常。

    “没想到老了之后,还能住上这样的新房。”刚搬入新家不久的陈德富很是感慨。

    此前,七十多岁的陈德富一直居住在低矮、破旧的石头房内。这一住就是近五十年。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总书记的话语言犹在耳。

    穿越历史的尘埃,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使命。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从2015年开始,按照每平方米1100元的补助标准,政府对顾家台村的76户村民住房“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进行提升改造。只需花少量的钱,村民就能住上宽敞、干净的新房。

    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住房……紧紧扭住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阜平正在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明年毕业后,我就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了。”阜平县职教中心学生郑霸对于脱贫信心十足。

    不满20岁的郑霸是阜平县史家寨村人。家中父亲早逝、母亲患糖尿病的他,属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

    在阜平,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进入不了大学,往往便陷入打工没技术、创业没门路、务农没出路的窘境。等待他们的,是和父辈一样受穷。如何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是阜平县着力解决的一道难题。

    脱贫攻坚,教育优先。如今,郑霸正在县职教中心梦翔汽车培训基地学习。该基地是由在当地扶贫的国管局协调一汽、上汽、长安、比亚迪等4家车企打造的。在这里,学生进行2年学校培训和1年车企实习。毕业后,学生可选择到上述车企工作,月工资能达到3000元以上,基本能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而在上学期间,贫困学生除了可免交学费、书本费,还可获得助学金,用于食宿费用支出。阜平县职教中心校长韩文达说,等明年学校搬到新校区后,基地还将增加招生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让更多家庭摆脱贫困。

    建立农村大病患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再次补偿机制,让贫困群众不再“无钱治病、因病返贫”;实施农村低保分类施保政策,确保低保对象吃穿不愁……阜平,正在打出民生保障的“组合拳”。

    誓把黄土变成金。老区阜平的乡亲们,一直有句贴心话儿想捎给始终惦记他们的总书记——“我们有信心过上全面小康的好日子!”(记者刘清波、李遥)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