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新时代奋斗者之歌】奋斗造就“金蓝领”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3-04 07:24:21
    语音播报

    【新时代奋斗者之歌】奋斗造就“金蓝领”

    奋斗造就“金蓝领”

    ——记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高级技师张雪松

    图为张雪松(右)正在和同事一起调试侧墙焊缝自动打磨机器人。 记者刘禹彤摄

    身为一名普通工人,他敢于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勇于站在产业技术最前沿,成为钳工、数控维修工“双料”状元,被誉为“金蓝领”;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他通过自学和实践,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完成了一百多项技术革新,成为专家型产业工人。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度“河北大工匠”,被誉为“中国高铁工人排头兵”的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高级技师张雪松。

    而他所在的中车唐山公司,也因拥有一批像他这样的勇于向世界尖端挑战的高铁工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国产首列CRH3“和谐号”动车组在这里成功下线,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够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如今,这里又成为高铁“复兴号”的诞生地之一,平均3天就会有一列“复兴号”下线交付使用。

    做“专家型”产业工人

    3月1日,记者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见到了张雪松。一身蓝色工装,一副黑框眼镜,张雪松的言谈举止都透着浓浓书卷气。说起自己从一名仅有技校文凭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掌握世界尖端动车组制造技术的经历,他语言朴实:“没办法,逼出来的。”

    “逼”他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2005年,中车唐山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引进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一举站到了世界顶尖技术的最前沿。身为钳工的张雪松,也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挑战,通过考试成为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铝合金车体铆钳班班长。

    铝合金车体制造是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与传统碳钢车体结构不同,动车组的车体大部分由铝合金型材拼接组焊而成。起初,由于没有铝合金车体焊接制造技术经验,工友们明显感到原来的焊枪不那么听话了,铝工件也不听使唤了,变形、开裂……

    这项技术的攻关势在必行。张雪松带领他的铆钳班开始了摸索。特别是针对各个部分的铝合金车体焊后容易变形问题,他从一个个小的截面开始进行试验调整,2米、5米、10米,再到整辆车的组焊拼接,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张雪松总结出了大量科学、实用的技术参数。

    一个月后,首批铝合金车体顺利试制成功。

    “和谐号”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的每一道关键工序都需由大型数控设备来完成。为此,当年9月,公司引进了价值3亿多元的几十台尖端数控设备。可是,问题又摆在面前:由于心里没谱,厂里没人敢上前维修。

    紧要关头,当时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钳工状元张雪松主动请缨“转行”。

    “你现在已经是钳工状元了,有必要转行吗?”“就你这技校毕业的底子,万一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咋整?”面对好心劝说、善意提醒,张雪松却铁了心:“人这辈子总得奋斗一回,奋斗过了就不后悔!”

    为尽快进入角色,他买来专业书籍,一点一点地“啃”。白天工作忙,他就晚上学,总计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最终,面对国际最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作为数控机床的装调维修工,张雪松凭借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高超技艺,20多次排除各类疑难故障,攻克了铣刀“抬头”机构和60米FOOKE加工中心导轨安装设计隐患等8项难题。其中两项申报了国家专利,甚至解决了外国专家没能解决的问题。

    更让张雪松和他的同事们感到自豪的是,2012年,中车唐山公司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批量提供了高速列车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实现了从引进到出口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产品的华丽转身。

    “创新动车”永不停歇

    在中车唐山公司铝合金厂侧墙车间,一台蓝白色调的新型ABB型工业机器人格外醒目。车间的技术人员介绍,这就是张雪松用来打磨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项目的“秘密武器”。

    “现在我们技术攻关基本上都依靠机器人,这也是今后高铁动车制造全面实现‘智能制造’的突破点。”张雪松告诉记者,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高铁动车组智能化进程是自己和工友们目前技术攻关的重点。

    为了这个目标,过去的一年里,张雪松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机器人操作原理,带着工友们一起探索和推广高铁动车组的“智能制造”。从2017年下半年起,他们又开始攻关机器人焊接技术。“今年开始,我们已经着手调试机器人打磨车体短侧墙的项目,并准备在生产线上投入使用。”张雪松说。

    “新时期的产业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地付出体力劳动,而是要勇于站在新技术的前沿,敢于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张雪松说,自己的“小目标”就是把“张雪松金蓝领工作室”打造成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平台。

    据介绍,2010年,中车唐山公司设立了“张雪松金蓝领工作室”,由张雪松牵头专门开展一线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培养高级操作技能人才,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优势。如今,工作室已经吸收了130余名技师和技术能手,设立了10个工序固定生产小组、4个专项技术攻关小组,开展了技术汇报会、创新交流、导师带徒、现场演示等一系列活动,组织了多项技术攻关。到2017年,张雪松和他的工作室带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已经累计完成技术创新600多项。

    “一列动车组由8节车厢组成,只有全部动力同时发动,整个列车才能跑出风一般的速度。”张雪松说,自己一个人再能干,力量还是有限的,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创新技术,让每个人都成为“动车组”,才能推动企业大踏步前进,才能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盛不衰。

    近年来,随着大批年轻工人进入公司,张雪松把培养年轻人尽快成长,使他们能够早日独立胜任岗位工作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己通过实践琢磨出的点子,都拿出来与工友们交流。自己在技术上取得的每一个突破,都要向团队传授,变成大家共同的知识和本领,这是张雪松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中,张雪松有记笔记的习惯,多年来积累了十多万字的“工作日志”。在企业组织开展的“教学练比”活动中,张雪松将这份饱含着他心血与汗水的“绝活儿”日志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大家,变为集体操作的“工作法”。

    在他的带领下,当年的铆钳班成了公司最早的“金牌工序”,16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法”和“绝活儿”。其中,有3人成了公司的“金牌员工”,4人被任命为工段长,9人到其他班组担任了班长,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记者手记:奋斗的时代需要千万个“张雪松”

    他只是一个“蓝领”,却以学习为第一需要,以创新为第一责任;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却为企业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效益;他只是一名技校毕业生,却屡屡攻克世界先进技术难关……“咱们工人有力量!”几十年间,这首赞歌在神州大地久久传唱,成为一种追求和信仰;今天,当时间的接力棒传递到21世纪,张雪松,一位来自燕赵大地的产业工人,再一次以新时代奋斗者的姿态,彰显出中国工人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体在企业,关键在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而且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从张雪松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看到了当代“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鲜明特征,看到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风尚。同时,张雪松的成长经历和事迹,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迫切需要千千万万个张雪松式的知识型、创新型工人。(记者刘禹彤)

    责任编辑:魏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