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行走大运河】武风浩荡看沧州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4-13 05:42:05
    语音播报

    【行走大运河】武风浩荡看沧州

    行走大运河|武风浩荡看沧州

    行走大运河|武风浩荡看沧州

    日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六合拳第八代传人石同鼎(中间穿蓝色上衣者),在泊头六合武馆内指导孩子们习武。 记者田瑞夫摄

    【记者手记】

    循着古老的大运河行走,一路感知深藏其间的文化密码。日前,行走大运河小分队来到泊头。这里曾经是京、津、冀、鲁、豫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商贾走镖要道,一时间武风盛行,高手林立。旧时南北镖行有“镖不喊沧”的老规矩,从中依稀可窥沧州武术地位之高。如今,曾经的运河码头已嬗变为现代城市。武健泱泱,表海之雄风,绵延千年的运河文化,澎湃着浩荡武风,形成沧州独有的壮丽华章。

    千年运河,逶迤而至,滋灌出沿途的秀美风景和各不相同的运河风情。及至泊头,水的畅流不仅仅带来了南北物资源源不断地汇入,也让这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运河风骨。最让人感怀的,当属泊头乃至沧州的尚武之风。

    华灯初上,泊头市大运河岸边的六合武馆里热闹起来,50多名七八岁的孩子把一套六合拳打得有板有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六合拳第八代传人石同鼎,穿梭于队伍中,手把手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如果说纵贯沧州的大运河孕育出沧州武术的融合传承,那么六合武馆便是泊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的见证者。

    一脉正气,百代同风。泊头尚武,沿袭于沧州一带对武术的情有独钟。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沧州刚烈武风便威名远扬,有“武健泱泱”之说。历代薪火相传,武风沿袭不衰。至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有“小梁山”之号。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发展,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关系甚密。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曾是战事前线;发配此地充军之人及绿林好汉的聚集,形成了民间自发的尊师重义、崇侠尚武之气。武术在这里,既是保家卫国防身之术,又早已超越了单纯技艺的承载,成为解读沧州历史的独特样本。

    “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清乾隆《沧州志》道出了尚武文化滋养下沧州民风的耿直刚健,百姓的重情重义。刚毅坚韧的气韵、精湛高超的武技,衍生出风行一时的职业——镖师。明清时期,沧州作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亦是走镖要道。彼时,沧州武师多从事镖行,为确保货物安全,武技高强的镖师很抢手,并赢得了“镖不喊沧”的名声。全国各地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术界的尊重,凡镖车、镖船过沧州,必扯下镖旗,悄然通行,不得喊镖号。

    因河兴商,因河兴武。大运河发达的漕运使得南北众多门派的习武者沿大运河来往、交流、切磋成为现实,进而催生了沧州众多的武术门派。明清时期,沧州成为全国武术的中枢,既向外地广泛传播,同时又吸引不同地域的武术流派纷至沓来、相互交流,形成了既有燕赵风骨又各具特长的众多门派。中国武术历史上有“南莆田、中登封、北沧州”的说法。据统计,全国129个拳种中源起或盛传于沧州的多达50余种,民间功夫更是多如繁星。仅从清代官方组织的历届武科考纪录中,就能发现沧州武术的实力非凡和高手如林。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武科考中沧州有379人中武进士,1078人中武举,在武科场内夺魁的武状元多达8人,保家卫国立下战功者,不计其数。

    尚武之城,承古韵之魂。沧州武术久盛不衰,源于深厚的群众基础,六合拳、八极拳、八卦掌等代表性门派遍及沧州各地。供百姓习武的“把式房”遍布城乡村落,“日出而作,日落习武”成为民间习武者的真实写照。兴盛于泊头的六合拳,可以说是根植民间的中华武术的典型缩影。其武风刚劲威猛中透着以柔克刚的气韵,既有收放自如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传承至今,无论是在武术实践还是在武术理论创新上,泊头六合拳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华武术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泊头六合拳有400多年历史,传到我这一辈,已是第八代。如今我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在习练六合拳。”从石同鼎一家对武术的执著传承中,记者体会到一个武者的情怀,也看到了中华武术绵延千年的勃勃生机。

    滋养百姓心灵,塑造城市精神,是武术赐予泊头更为宝贵的惠泽。如果说燕赵之地的慷慨之气体现在六合拳的一招一式里,弥散着动人的节奏和气韵,那么延续千年的尚武精神就是这种气韵的载体。如今,沧州武术的人文反哺已经扩展到日常生活中,那种奋发有为、不畏困难的尚武精神绘出了一幅生动发展的画卷——

    2006年,包括泊头六合拳在内的“沧州武术”被整体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同鼎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政府的支持下,石同鼎编制的《六合拳进校园普及套路》在泊头中小学进行推广,200多名体育教师、超过6万名学生在体育课上接触到了这项古老的武术技艺。清晨和傍晚,泊头运河景观带周边,随处可见花甲老者或几岁孩童,招式舒展地练拳习武。“除了拳法,每件兵器都有一个套路,数百年来泊头武术人走南闯北形成了众多套路。”石同鼎坚守弘扬武术文化的初心,重新整理了拳谱,他希望六合拳在更大范围传承。

    走出六合武馆,信步运河边。桥下运河水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水面上映出三五市民习武健身之英姿,不由让人感慨时间过滤出运河的印记,沉淀出愈发甘醇的武术文化,豪放与婉约相映成趣。泊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兴未艾,一条碧波,千年武魂,似一曲欢脱的大运河未来合奏曲,传播着浩荡的燕赵武风。  (记者曹铮)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永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