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唐山南站:百年老站见证城市变迁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4-19 06:07:56
    语音播报

    唐山南站:百年老站见证城市变迁

    [阅读提示]

    2018年1月18日7时20分,从唐山南站开往古冶站的K7651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时隔22年,中国第一座火车站——唐山南站,再度开通客运业务。

    今天的唐山南站,一切都彰显着历史的厚重:建于1922年的旅客天桥和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站台雨棚,虽经过重新粉刷,但依旧透露出沧桑。不远处,建于1939年的圆柱形水塔,仿佛在回忆过去,又似远眺着未来。

    列车轰鸣中,这座百年老站,见证了唐山历史上一串串重要事件,也留下了一件件烙下时代痕迹的古老物件。

    中国最老的火车站

    钩沉|唐山南站:百年老站见证城市变迁

    1901年的唐山站。  信宝忠供图

    历史上的唐山,是一座与“煤炭”和“铁路”密不可分的城市。

    这段密不可分的缘分,也带给唐山一座特殊的火车站——唐山南站。

    清光绪年间,“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在唐山市大城山南侧的乔屯镇开办了开平矿务局。为了把煤炭运往最近的北塘海口装船运出,解决煤炭运销问题,开平矿务局于1881年6月9日,动工修建了胥各庄至唐山之间的一小段铁路——唐胥铁路。

    这段全长仅9.67公里、但采用了国际通用1.435米标准轨距的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

    伴随着铁路的建设,位于现在唐山市建国路天桥东侧老站道口处的唐山站,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今天,在中国铁路运营图上,这座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老站,被称为唐山南站,它也被称作中国第一座火车站。

    1882年,唐胥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当时的唐山站(今唐山南站)只有两条线路、三间房屋,每天运煤八九百吨。

    作为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唐山伴随着铁路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触角也直达京津——1887年唐胥铁路延伸到芦台,继而于1888年展修至天津;1894年唐山至山海关段通车;1897年由天津通到北京城外马家堡……1901年,这条铁路又延展至北京正阳门,改称京榆铁路,又称京山铁路。

    当时的唐山站(今唐山南站)作为京山线上的一个重要车站,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座火车站本身,也随着历史变革而不断改变。

    1907年,由于当初开平矿务局盲目开采地下煤炭,造成了铁路路基塌陷。为了保障行车安全,车站被搬至1公里外,也就是现如今唐山南站的位置。外观酷似皇冠的站舍,设有候车室、售票室和行李房,这座二层的典型英式建筑,承载着当时唐山客运与货运的重要任务,成了当时汇集人流、物流的最繁忙的地方。

    2011年1月17日,一根内壁上清晰刻有“1907.8EO435”字迹的老钢轨在唐山南站被发现,标识证实,这根钢轨产自1907年。据专家现场考证,这正是1907年火车站由老址迁移到这里时铺设的钢轨。

    从1907年至1976年,这座老站先后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的改扩建,但站址没有动迁。

    从唐山站到唐山南站

    钩沉|唐山南站:百年老站见证城市变迁

    1972年美国友人在天桥拍摄的唐山站。  信宝忠供图

    在唐山的历史上,有一个让人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1976年7月28日。

    在7.8级强烈地震的疯狂摇撼中,当地铁路也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受灾线路正线总长达403公里,许多区段路基下沉开裂,钢轨扭弯变形,有的路基下沉达三米,纵向开裂两米,桥梁破坏63座。唐山站(今唐山南站)站区房屋全部毁坏。

    灾难面前,为了迅速抢通受损铁道线,尽快运出伤员,接进救灾物资列车,5万多名铁路职工、铁道兵指战员连续奋战,于1976年8月7日晚上,成功接进了第一列来自北京的救灾物资列车,为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开辟出了一条稳固的救灾通道。

    此后,经过震后30多个昼夜的连续抢修,站内所有线路和各条专用线路陆续修通,保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列车源源不断地开进唐山。

    震后的新火车站在原址重建,并于1983年11月15日建成交付使用。

    重生,给这座唐山老站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震后新建的火车站,外观为长方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6445平方米,其中候车室(含售票厅)1695平方米。不仅面积大大扩张,而且还配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6502型”电气集中设备,货场还增添了新的龙门吊和叉式车。一切都显得“现代感”十足。

    这座与城市同步兴起的百年老站,又一次与这座英雄的城市一道,浴火重生。

    然而,随着震后新唐山的总体规划和“京山压煤改线工程”的需要,唐山站历史上的第二次搬迁到来了。1994年,位于新华西道西端的新火车站开始了客运业务。而经震后的重新修复,原来的车站,逐渐变成了以货运为主,改名为唐山南站。

    1996年6月26日,随着新火车站接发全部旅客列车,唐山南站停办客运业务。自1881年建站以来,唐山南站共接送旅客100亿人次,为唐山的经济发展和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了往日熙攘的人群,缺少了过往旅客的喧嚣,停办客运业务后,唐山南站依旧承担着每天30余列货车以及每天两趟铁路职工通勤小客车的运输任务。车站内的旅客天桥、候车钢架雨棚和铁路水塔这三处历经大地震仍屹立不倒的建筑,仿若三位功勋满满的退役战士,一边在沉默中诉说着荣光,一边静静等候着未来的使命。

    百年老站再获“新生”

    2018年1月18日早7时20分,从唐山南站开往古冶站的K7651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时隔22年,中国第一座火车站——唐山南站再度开通客运业务。

    悠长的火车笛声中,百年老站再获“新生”。

    “百年老站重启运,东行客车暖民心”,唐山南站客运的重新开通,成了一件便民利民的大好事。

    “当年南站停运后,古冶的人们到唐山办事乘公交至少颠簸一两个小时。”乘客王磊的姥姥家在古冶,他记得,小时候出行有多不容易。“那时火车还没有互联网售票,古冶的人买车票要托唐山市区的亲友提前买好,尤其乘坐后半夜火车的乘客,需要提前坐古冶到唐山的末班公交车,到唐山后还得在车站候车五六个小时。”

    如今,唐山南站至古冶站间这段长约26公里的铁路上,每天开行10列客车,旅客乘坐火车从古冶站到唐山南站只需21分钟,亲民票价4元,比乘坐公交车节省约1小时,唐山市区以及古冶区周边的旅客往来办事、串亲访友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通畅。

    “做梦也没想到,时隔20多年,还能坐上火车从古冶到唐山。”家住古冶区的张秀臣老人高兴地说,“20多年前,我从古冶到唐山上班就是坐火车。但随着火车停运,只能坐公交车上班,不堵车的情况下还得一个半小时。这趟列车的再次开通,真是便民利民的大好事!”

    “首发的列车是一部营运15年以上的绿皮车,共分四个车厢,首批乘客有70多人。再次开通客运后,唐山南至古冶间增开的管内快速列车共有5对,每趟客车能容纳460余人,运行平稳。”唐山南站工作人员高峰介绍说。

    这次客运开通,使已沉寂多年的唐山南站重新唤起当地人曾经的记忆。

    “几年前,我曾到过唐山南站站前广场,看到站台上的电子钟、电铃、配电箱等设施一如从前,但已很久没有响过、没有用过了,道轨上只是偶有一台牵引机车在调度员的指挥下从站前缓慢驶过……”一家四代都在唐山铁路上工作过的信宝忠老人说,那时候,自己走在旅客天桥上,抚摸着锈迹斑驳的栏杆、铆钉,不免满心伤感。如今,又一次得以目睹老站“新生”,老人高兴不已。

    唐山南站停办客运的22年,虽然百年老站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唐山却经历了从“绿皮车”到高铁列车的巨变。

    随着2013年唐山高铁站建成后,津秦铁路(津秦高铁)客运专线北连秦沈客运专线,西连京津城际铁路,南接京沪高速铁路,形成了贯通东北与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运力强大、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运输网络,大大缩短东北与关内广大地区和沿线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增进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

    尽管一直怀着对老站的不舍,信宝忠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新的高铁站所带来的便利:“开行高铁列车之前,在唐山要买到一张去往上海方向的卧铺票相当困难,就是托关系、找熟人,也难说一定能买到。如今,唐山高铁运行方向四通八达,高铁运行速度之快,实现网上购票、联网售票、手机购票,随时可以选择乘坐卧铺列车、直快列车、高铁列车等不同列车,不得不让人感叹。”

    唐山南站客运业务的重新开通,不仅温暖了几代唐山人的记忆,也极大缓解了唐山市区到古冶区之间旅客乘车的压力,特别是唐古路的交通压力。同时,大大缩短市区西部与东部区域之间的通行时间,还将进一步丰富京津冀区域路网建设内容,助推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

    “老建筑是有灵性的,每块砖,每块木头,甚至连尘土都承载着历史和故事。”这是导演张艺谋选择唐山南站作为电影《归来》取景地时说过的话。

    137年,一代又一代人用不同的方式,见证了这座老站的初生、发展、萧条与新生,不一样的时空,却有着同样的情怀。

    137年,见证了战火与繁荣、灾难与重生,唐山南站早已成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印记。

    如今,与唐山这座城市伴生的百年老站,迎来了新的春天。

    ■相关

    一个唐山铁路世家的铁路情缘

    钩沉|唐山南站:百年老站见证城市变迁

    信宝忠与埋设于1907年的京奉路石桩。 信宝忠供图

    “这一大本里都是我收集整理的唐山南站的历史照片!”2018年3月9日,记者在信宝忠的家里见到了这位鼎鼎有名的“老铁路”。

    信宝忠捧着的这本相册,收藏了从1881年唐胥铁路建设伊始到如今唐山南站和唐山站的照片。67岁的信宝忠一边小心翼翼地翻着相册,一边诉说着自己一家与唐山南站的不解之缘。

    一家四代铁路人见证百年铁路史

    “从我祖父到我女婿,我们家四代都是铁路人。”说起一家人这份“铁路情缘”,信宝忠自豪地挺起了腰板。

    信宝忠的祖父信占元是验车匠。

    “由于家境困难,1908年,仅16岁的祖父便独自离家谋生。”信宝忠说,当时的信占元到山海关机务段当抬煤工。每天12个小时不停地抬煤、挑煤,还要遭到工头的打骂。无法忍受的信占元,便到辽宁锦州的沟帮子检车段当了一名验车匠。

    “当年祖父在山海关和沟帮子谋生时,每年春节前回家都很不容易。”信宝忠介绍,当时的列车时速只有20公里左右,信占元回家有时候坐闷罐车,条件十分恶劣。

    在沟帮子检车段验车期间,信占元负责的都是二三十吨重的杂型车,验车时只是在后方插一面小旗,丝毫没有人身安全保障。

    “尽管祖父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但每次回家讲述铁路工作的趣闻趣事,都大大地吸引着孩子们,受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信宝忠说,父亲信守业1922年出生,22岁时被调到古冶车辆段,在唐胥铁路起始站——当时的唐山站,从事货车检查和修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便成了新中国第一代货车检车员。

    “当年,父亲针对不同车种、车型,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多次发现隐蔽故障,赢得了段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检车经验,传授检车方法,为单位培养出了一批精检细修的技术骨干。”信宝忠一直珍藏着40多年前父亲为他定做的一把检车锤。

    “我把它看成是父亲对我在工作上的无声教导。”从1967年到古冶车辆段东列检所学习检车业务开始,到2011年退休,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的信宝忠,始终遵循着“工作要扎实、为人要厚道、办事要诚实”的家训。

    由于对铁路的挚爱,当时的信宝忠执意要找一个铁路职工作为女婿,来延续一家人的铁路情缘。而信宝忠的女婿张福强作为这个铁路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如今在唐山站信息化车间工作。这也意味着,从最初的“马拉火车”、“龙”号机车,到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再到高铁列车,信宝忠一家四代人几乎完整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发展的历程。

    独特的铁路收藏

    独特的铁路世家背景,和业余从事文字创作的爱好,使信宝忠对唐山南站情有独钟,每次提起如数家珍。

    “我年轻时候,火车从唐山南站到古冶站需要行驶近一个小时。”家住唐山的信宝忠,当年每次上班都要坐专门为职工开通的通勤车。为了不迟到,赶每天6∶20第一趟车已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早晨8点上班,我需要五点半起床。”

    不仅如此,“1976年以前,开行的绝大多数是绿皮列车,冬天供暖只能靠安装在每节车厢一侧的烧煤锅炉;到了夏天,尽管车内的电风扇不停地转,车厢里的40℃高温,还是让人喘不过气来。”有时候,下班晚了赶不上通勤车,信宝忠就去搭运煤的货车,车上风速大,煤灰纷飞,常常“黑着脸”回家。

    尽管如此,44年的往返,让信宝忠对这条线路和唐山南站充满了感情。“沿途几乎每一样东西,哪怕是一棵形状怪异的树,都在咱这心里装着呢。”

    也正是基于对铁路的这种深厚感情,信宝忠收藏着自己与铁路相关的种种物品:

    有从1967年参加工作到退休各个时期的工作证,调动工作、调整工资的所有证明和数百个荣誉证书;

    从1995年开始,每逢到外地出差,信宝忠便会在当地火车站和所在铁路局门口前拍照,买一张铁路站台票。到现在,信宝忠在全国130多个车站、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15个原铁路分局办公楼门前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并且收藏了数千枚铁路站台票;

    甚至,从过去每米载重量15吨的钢轨,到现如今每米载重量60吨的钢轨,每个革新阶段,信宝忠都会请朋友帮忙截下一段作为自己的收藏品。

    信宝忠说:“我曾经最大的理想是建设一座唐山铁路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铁路历史遗产。”在他看来,唐山所拥有的诸多铁路文物,是讲述中国铁路史不可复制的资源,还可以充分开发其现存价值,成为唐山城市旅游的资源。

    信宝忠的愿望在今年的3月28日成为了现实——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在唐山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揭牌开馆,讲述了以唐胥铁路为起点的中国铁路和机车发展历程,厘清了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一些重要谜题,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展览空白,更使得像信宝忠一样具有“老站”情怀的人,有了一个精神归属。  文/记者 王育民

    责任编辑:张永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