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吴桥女教师:用镜头向世界讲述中国杂技故事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6-14 17:39:44
    语音播报

    吴桥女教师:用镜头向世界讲述中国杂技故事

    崔凤华。

    5月19日至6月19日,2018加拿大CONTACT国际摄影节盛大举行。由加拿大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协会主办的《同时对比》摄影联展,展出了37位华人摄影师的作品。吴桥女教师崔凤华以一组吴桥杂技照片参展,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杂技故事。49岁的崔凤华三年来不停地奔走拍摄,只为抢救记录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老艺人、老杂技。

    河北新闻网驻沧州记者 代晴 通讯员 刘耐岗

    《跑马场》组照亮相国际影展

    崔凤华是吴桥县第二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最大的爱好是摄影。“大学时,我迷上了摄影,一有空就端着胶片相机到处取景。”崔凤华笑着回忆,2014年,在师傅和朋友的带动下,她购入专业数码相机,开始系统学习和实践。几年来,崔凤华的作品多幅次发表在《大众摄影》《中国妇女》等报纸杂志上,她受邀参加爱尔兰DPA国际巡回展、全球华人新春摄影大赛、加拿大“黑白无界”国际摄影艺术展、北京国际摄影周等影赛影展,并斩获佳绩。

    摄影是化瞬间为永恒的艺术,作用是记录时代。但比起风景、人像等“小清新”的画面,崔凤华更喜欢拍摄有人文厚度的作品。因生长在杂技之乡,杂技文化是崔凤华最喜欢的摄影主题。为拍好杂技人,她“泡”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多方打听拜访老艺人,深入杂技团练功房,跟着杂技班子走村串乡……

    为了参加2018加拿大CONTACT国际摄影节的《同时对比》摄影联展,崔凤华组织了三组作品,其中《跑马场》组照成功入展。参展的《跑马场》组照,是崔凤华一头“扎”进跑马场,从历时一年多拍摄的几千张照片中精心选出来的。

    “马术演员策马飞奔,时而跳下马来,脚不沾地又翻身上马,时而在颠簸的马背上劈叉、倒立……”崔凤华说,马术表演让人心跳加速,大呼过瘾。拍摄初期,她更多关注表演,随着观察和交流的深入,她得知为维持马术队的正常运转,跑马场的杂技人一方面要搞好训练和表演,一方面要不停地驯马然后出售。这些爱马之人,要忍痛进行短期、功利性的驯马活动,心中无比怀念从前人与马相依相伴、亲如一家的感情。随着拍摄的深入,她把镜头对准演员演出外的真实日常,用影像表现跑马场人与马的关系,并试图探讨在当今旅游演出体制下,马术这一古老民间杂技的转型,及演员面对转型的困惑和坚守。

    在一个大雾的早晨,跑马场空旷迷茫,17岁的少年大壮骑着他的爱马仍然坚持训练的场景感动了崔凤华,她按下快门,捕捉了他寂寞的背影。包括这张照片在内的组照《跑马场》,成功敲开加拿大国际摄影展的大门。

    要把散落的“珠子”穿成“项链”

    “能够系统深入地拍摄杂技题材,我要感谢一位高人。”崔凤华介绍,这位高人叫于永玉。2017年,崔凤华拍摄的李清营表演扁担戏的照片,参加加拿大“黑白无界”国际摄影艺术展,需要一段详尽的扁担戏说明文。她多方查阅资料未果,偶然在网上找到一篇博文,详述了扁担戏的历史传承、表演过程和道具制作。这位博主于永玉是个“杂技通”,能演出、会培训、懂道具研发。“拜访他时,他正在做拉洋片的道具,看似粗犷的汉子,却心灵手巧、精益求精。”崔凤华说,他连扁担戏挑圆笼的绳子上铃铛的个数、样式都忠于老道具,那劲头儿更像个学者。

    于永玉身边围拢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杂技老艺人,为传播和传承杂技老节目起到了很大作用。他还组织起民间杂技沙龙,每逢于集大集,杂技老艺人们就自发来到他家,畅谈杂技。“于永玉为我介绍了更多的杂技老艺人,让我了解到杂技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从单纯地拍摄杂技艺人,提升到拍摄杂技文化体系。”崔凤华说。

    渐渐地,崔凤华的拍摄思路变得清晰。“我现在的想法就是,通过我的系列组片,为民间杂技道具、演出服装、杂技老艺人、杂技传统节目等留下影像。这是一个将散落的珠子穿成项链的过程。”崔凤华说,“老艺人们是杂技文化的分水岭,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农耕时代古老民间杂技艺术的时代变更。在拍摄他们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从没有体验过的杂技文化的厚重。”

    “不过现在看来有点儿紧迫。”崔凤华说,还记得2016年临近暑假,她去拜访“大木偶”传人贾淑升,当时他的家人说老人住院了。一个月后再去村子拜访,得知老人已经去世,道具也被处理了。崔凤华非常遗憾,“吴桥县内像贾淑升老人表演的这种提绳大木偶,至今再也没有寻访到。”

    被老艺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拍摄过程中,崔凤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打听和寻访上,有时一两个月才能找到一位老艺人。很多老艺人年龄大了,不再演出,与杂技界的联系减少,散落在乡间,跟老农没有区别。很多在外地杂技团退休或年老归来的老艺人,本县杂技圈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再有就是1965年行政划分,老吴桥杂技“南八寨”的一些村子被划分到了山东,寻访难度就更大了。

    但即便如此,崔凤华依然坚持,三年来她在爱人的陪同下,走遍了吴桥大大小小的村子,也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感动。在与老艺人们的交谈中,崔凤华频频听到“马上劈刀”一词,引起了她的好奇。这一绝活儿将京剧元素融入马术表演,有念白,有唱腔,是戏剧和马术完美结合的代表节目。表演时,关公和马僮在马道上唱念做打,马僮一溜儿漂亮的跟头小翻儿,关公马上挥舞青龙偃月刀,如今难得一见。数月前,崔凤华拜访82岁老艺人刘洪义,他表示“马上劈刀”是他年轻时的拿手好戏,并取出保存完好的服装道具。寒冬腊月,老人执意脱下棉衣,套上戏服,在院子里表演了没有骑马的“马上劈刀”。“老艺人对杂技的爱,让我当场掉泪。”崔凤华说。

    “在寻访拍摄窦广盛杂技体系时,传承人于培圣已经76岁,患血栓塞身体刚刚恢复,但老人还是特意为我表演了一段,同时耍两把飞叉。”崔凤华感激地说。

    从于培圣老人那里出来,崔凤华接着去拍他的师弟李文和。老人面露难色,没有表演即将失传的飞叉技艺,但热情地领着崔凤华去看杂技大棚和道具制作。“老人是脱了鞋子走进去的,但我忽略了这个细节,直接穿着鞋子跟进去。后来才知道老人刚刚做了肺部手术,身体还未恢复好,另外这个病很怕灰尘,所以进屋里都是脱鞋,以防感染。”崔凤华很是羞愧。这让她明白,拍摄过程是一个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深入了解互相体谅的过程,他们最初可能是单纯的拍摄与被拍摄的关系,但最终都应是亲情加友情的关系。

    “我用镜头记录杂技文化,心中一团火热,我为家乡自豪。”崔凤华说,时间紧迫,她要抢救式记录老艺人、老杂技,并在这条路上一往无前。

    (本版图片均为崔凤华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高小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