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看山东怎样发展海洋经济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6-25 07:56:47
    语音播报

    看山东怎样发展海洋经济

    山东省长岛县南长山岛风光(4月26日摄)。 新华社发

    阅读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山东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等若干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今年5月,《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印发实施,推出海洋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分三步走,力争到203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省。本报梳理山东推出的相关举措,希望能为同属沿海省份的河北提供借鉴和参考。

    陆海统筹 树立海陆一体海洋观

    今年3月28日,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挂牌成立,这是山东省在整合滨州、东营、潍坊三个港口基础上形成的又一个大型港口集团。

    至此,该省提出的“推进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日照港四大集团建设,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的计划,有了新一步推进。

    业内人士分析,山东港口吞吐量排名全国第二,但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无论是港口集群化水平、业务支撑,还是港城、港陆协同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港口间各自为战,降低了整体效益。

    “港口是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伟认为,港口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规律使然,利于推动渤海湾区域港口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

    港口资源要整合,陆海资源要素也要优化配置。不久前出台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中,把“陆海空间布局”作为重要一章进行专门部署。

    山东提出,要树立陆海一体的国土空间思想,坚持空间布局与发展功能相统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强化陆海统筹,重视以海定陆,打造“龙头引领、湾区带动、海岛协同、半岛崛起、全球拓展”的海洋强省建设总体格局。

    山东的陆海统筹新思维,明确要改变重陆地轻海洋、重近海轻远海、重浅海轻深海、内陆不靠海不吃海等陈旧观念,强化海洋意识,牢固树立海陆一体的全新海洋观。

    为此,山东着手在空间上推进内陆和沿海城市协同发展,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胶东调水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整合提升后的港口正在成为内陆海洋新连接点。

    坚持陆海统筹,意味着要从整体上提升海洋经济活动的战略地位。山东17个设区市中,有7个临海。但按照该省的部署,今年年底前,将全面建立市级海洋经济核算体系。

    山东明确提出,把视野从沿海、近海投向深海、远海,做强做优沿海产业、远海产业、深海产业,形成陆海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威海是渔业大市,目前正在积极探索海洋经济转型,推进渔业资源开发由近岸浅海向深海远洋拓展,发展远洋渔业。据了解,其专业远洋渔船总体规模已占山东省80%,作业区域已拓展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等诸多海域。

    山东还谋求在综合协调海洋事务上突破。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王建中曾呼吁,山东应整合涉海管理职能,成立一个海洋经济综合牵头部门,担起建设海洋强省的牵头重任。

    而今,这一建议正在逐步实现。山东省提出,要坚持“海洋+”工作思路,加强对海洋基础调查、海洋空间管控、海洋军民融合等涉海事务的统筹协调,做好海洋“兜底”事项的“托底”服务。

    在专家看来,“陆海统筹”思维在山东逐步落地,这对于河北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河北的沿海战略起步不过十余年,有关部署也多在沿海近海,向海图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头脑里来一场“蓝色风暴”,改变“重陆地轻海洋”的意识。

    跨界融合 构建现代海洋经济新体系

    5月4日,一个被命名为“深蓝一号”的全潜式智能网箱在青岛下水,驶向130海里外的黄海冷水团。借助这个大网箱,原产北欧的三文鱼,在山东近海水域安家了。

    这是一项开创性的探索,带来的综合养殖收益远期有望超过千亿元,有可能让山东在未来改变三文鱼的亚洲市场供给。而支撑这一改变的,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多项发明专利。

    该校专家介绍,为适应三文鱼的生存需求,这个1300吨的钢铁网箱能随水温变化而灵活上浮下沉,外罩网衣能耐海水侵蚀和温度变化,上浮的波浪能发电,半潜平台还能提供绿色能源。一项探索,背后汇集了水产养殖、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学科的跨界融合。

    这一案例,代表了山东构建现代海洋经济新体系的发展方向。山东提出,要大力培育“智慧海洋”、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未来5年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这些产业正逐步走向实践。

    在青岛,已拥有“蛟龙”“海龙”“潜龙”“大洋一号”等一系列中国海洋科技名片。青岛港还建成了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了吊装、运输等作业全过程的无人化。

    在烟台,海工装备等产业取得突破式发展。目前,已经累计有几十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自升式钻井平台从中集来福士船厂驶出,奔赴挪威北海、墨西哥湾、巴伦支海等海上油田作业。其中,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钻井深度超过15000米,201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海底可燃冰的开采。

    山东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食品、船舶制造、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也在借助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实现提质增效。

    在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鳕鱼加工后的鱼皮,从过去廉价的肥料,摇身一变,成为面膜等化妆品、保健品的原料;在山东洁晶集团,一根海藻,可以用来生产活性型岩藻黄素、褐藻多酚、多糖,身价上涨万倍。

    山东出台的相关方案明确,把“海洋科技创新行动”作为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之首。该省提出,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海洋科技、人才等优势,找准海洋优势转化的科学路径,推动海洋经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

    分析认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之一,是较强的海洋科技实力。青岛一地就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

    反观河北,专家建议,可以借鉴山东的跨界融合理念,重视海洋人才培养和引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突破实现弯道超车,参与海洋新兴产业的竞争。

    养海护海 开启科学用海新模式

    山东半岛最东端桑沟湾与爱伦湾的交汇处,几座金色的海上平台引人注目。进入平台向水下观望,清澈的水面下,一幅“海洋森林”图景跃然眼前,上层挂绳养殖裙带菜,中层吊笼里是扇贝,底层则散养着海参、鲍鱼等。

    这就是山东省力推的海洋生态牧场,即利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在海上“造田”,像放牧牛羊一样在海上“牧鱼”。这一举措,为原有的渔业传统赋予了新内涵:靠海吃海,先要养海护海。

    据牧场人员介绍,这样的“贝、藻、参、螺”立体养殖,实现了完整的生物链构建和海域自我净化。按林业固碳标准计算,该系统每年减少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12万公顷左右。同时,渔获量相比十年前能增加50%以上。

    海洋生态牧场,开启了科学利用海洋的新模式。这一模式,直指山东近岸海域曾出现的危机:超常规增加养殖密度、过度捕捞加上近海污染等,导致了本世纪初这片海域的渔业资源一度枯竭。

    向海图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过程,更加强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该省提出,要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海洋环境突出问题解决、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着力推动海洋开发向循环利用型转变。

    用海模式在变,未来3年,山东将建设70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全省海洋牧场综合收入达到3000亿元。其中,在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支持潍坊、东营、滨州等海洋贝类优势产区,按照欧盟标准推行贝类净化,建设底播型海洋牧场。

    护海方式也在变。山东提出推广胶州湾“湾长制”试点经验,在沿海全域推行“湾长制”。

    作为试点,青岛市去年有一百余名“湾长”走马上任,大大小小49个海湾实现全覆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时担任全市总河长、总“湾长”,市、区、镇建成了三级“湾长”体系,形成海、陆、河系统治理合力。

    与此同时,山东还在着手制定两部规划。年内即将出台的海岸带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计划实行海陆统筹,多规融合,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另外,正在加快编制的省市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将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未来5年,全省重要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90%。

    截止到2017年12月19日,分布于长岛县4处岛屿的80台陆域风机全部拆除。山东省明确,要把长岛打造成蓝色生态之岛,因此禁止各类工业项目上岛、严控围填海活动,同时还要修复受损岸线山体。

    按照部署,这里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游船、游艇、低空飞行、休闲渔业等旅游新业态。当地干部介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转产转业渔民,旺季从事“渔家乐”,淡季通过电商销售海产品,收入比之前不减反增。

    借鉴山东系列做法,专家建议,河北发展海洋经济,也要加快从发展模式上求创新,推动科学用海步入新阶段。(记者董立龙)

    相关

    拥海逐潮,湾区经济涌现

    5月28日,浙江省政府对外宣布了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这是继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内有关省份谋划打造的又一个世界级湾区。

    浙江省提出的大湾区建设目标明确:到2022年,湾区经济总量达到6万亿元以上,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47%以上。

    而对于尚未出台相关规划的粤港澳大湾区,专业人士认为,这里的人口接近7000万,GDP是1.5万亿美元,如果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可能很快超过英国的体量,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浙江大湾区,总体布局是“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

    粤港澳大湾区则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放眼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现状,也显示出了湾区经济的举足轻重。如著名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乃至更早的伦敦湾区、荷兰湾区,都是产业革命的主导区域,也是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最积极的地区。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湾区之所以能在现代经济中举足轻重,在于其临海地理上的特殊性,在相对集中且开放的海陆空间内,凭借优良的港口,能便捷实现人口集聚,并有效地聚合其他资源。因此,发展湾区经济,需要强化的就是这种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

    日前在深圳召开的“大湾区经济与发展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建议,将整个大湾区打造成自由贸易区,或者成为一个保税区,并许可城市服务供应商异地注册和运营,使不同的地区能享有同样的服务。

    而在浙江,则提出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主要包括高水平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试验区,培育建设一批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基地等。

    湾区经济迅速崛起,显示出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如此背景下,专家建议,河北应该有所谋划、有所动作。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孟刚日前表示,高质量推进浙江大湾区的建设,要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来推动,必须接轨上海,并与上海、江苏和安徽一起共同谋划打造一些各具特色的发展平台和载体。

    专家看来,类似这样的思考,也值得河北借鉴。湾区经济的内核在于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建设世界级的产业集群。由此,河北应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之下,借鉴发达省份、发达国家打造湾区经济的内在经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借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文/记者 董立龙)

    责任编辑:高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