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河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6-30 05:52:45
    语音播报

    河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为党旗增光添彩

    ——河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四十亩滩我的家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驻阳原县四十亩滩村第一书记 孙国亮

    2016年正月十七,我来到四十亩滩村任第一书记。刚进村时,我右手骨折打着石膏,全靠两个队友照顾,每天晚上都睡不着,一是盖两床被子都冷,冻得慌;二是想起扶贫工作,就愁得慌!我一个普通老师,可怎么让乡亲们脱贫啊?村里人也流露出疑惑的眼光……

    我媳妇惦念我,一打电话就哭。她下岗多年,前两年刚做过手术。我来村里前,孩子考上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了,家里就剩她孤零零一个人。一次我电话里说:“要不你也过来吧,咱俩有个照应,就是村里条件苦……”媳妇说:“你能受,我就能受!”然后拎着行李就奔我来了。

    四十亩滩村地少人贫,人均年收入只有2600元;青壮劳力大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百十来个老人和孩子。为找到脱贫路子,我们从生活费中挤出钱,带着村干部、贫困户到保定、邯郸学习取经,最终决定发展大棚蔬菜。

    一期打算建20个大棚,总投入得70万元,乡里答应扶贫资金给35万元,县里整合资金支持15万元。但这些钱,都得等建成验收后才拨付。缺口的20万元,由我们和村里想招儿解决。当时手头没一分钱,招标公告贴出去一个多月,没有一家建筑商愿意垫资干。眼瞅着赶不上最后一季儿种植了,我心急如焚,到处找人,四处碰壁。最后,我在阳原公安局的一个学生和我用人格担保,说服了他家的一个亲戚给我们垫资建。

    5月6日,工地上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2个月后,眼瞅着大棚就要完工了,建筑商却堵着门让我们按合同支付第一期20万元的建设款。到哪儿找钱?我们苦口婆心做几个贫困户的工作,以他们的名义贷款10万元,我媳妇把给孩子准备的6万元生活费全都拿了出来,村支书也垫了4万元。

    大棚建成后,由新成立的贫困户合作社兜底经营。每天男工80元,女工60元。我们两口子是免费劳力,跟着出工。9月30日,看着村支书从菜商手里接过第一车卖菜的钱,手蘸着唾沫点钱那一刻,站在一旁的我,眼里噙满了泪花!

    12月初,注入30万元扶贫资金的二期15个大棚项目批下来了。但再也没有建筑商来投标了,最后只能合作社承建。一筹莫展时,学院支持的4万元、党员教工捐助的24700元及时送到了村里,就这样也还有20多万的大窟窿呀。怎么办?一年下来,我再也没有其他门路跑来钱了!我豁出去了,从同学和学生那儿借了15万元,媳妇又从娘家要了10万元。不到一个月,我们搭起了全部的大棚钢架。

    那年春节前,一搞成本核算,效益还不错,能分给贫困户10多万元的红利。村干部们说,要不这些钱先别发了,还你吧。我说,那怎么行,大伙儿都眼巴巴盼这一天呢!拿到了钱,脱贫致富,他们才有信心!

    转到来年,我们工作队、村“两委”、贫困户一起商量,确定在巩固大棚菜基础上,发展集“垂钓、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脱贫路子更宽,步伐更快,贫困户的信心更足了。国务院第三方评估验收小组到村调研,对四十亩滩的扶贫脱贫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我也被评为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退役不褪色 回乡再冲锋

    沧州市东光县小邢村党支部书记 邢荣民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1999年任村支书。当时的小邢村,停电停水两个多月,班子处于瘫痪状态。而现在,我们村小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邻里和谐,欣欣向荣,是全国文明村。回顾这些年的历程,我感觉,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了一身正气、铮铮铁骨的军人本色,听党话、跟党走,带动了村民、改变了村庄。

    第一,在村庄治理中,让退役军人成为冲锋陷阵的尖兵。我上任后发现,村里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分配不公,群众意见大。我们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土地调整方案,赢得多数村民支持。当时,我和邢沛胜、邢荣岗、邢荣全4名班子成员都是退役军人,我们一边做群众工作,一边推进土地调整。正气压倒了邪气,土地调整顺利推进。这些年,我就是靠着一腔热血,靠着在部队练就的过硬作风,带领党员干部和退役军人,一步步解决了小邢村多年的“乱病”。还制定了《小邢村村民公约》,通过草根宣讲队、农村大喇叭,引导人们讲道德、守规矩,形成了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第二,在乡村发展中,让退役军人成为强村富民的骨干。2002年,我们把紧邻104国道的300亩荒地规划为工业园区。刚开始,大家对投资建厂犹豫观望,热情不高。看到这种情况,我和9名退伍兵带头建厂子、搞企业,并帮助资金不足的村民跑贷款、上设备、找销路,园区逐步活了起来。现在,小邢村工业园区入驻企业70多家,年产值1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010年,我们启动旧村改造和新民居工程。退伍兵邢荣贵把刚盖好的三间大北房,第一个进行了拆除。分楼时,我又把村干部、党员和退伍兵聚在一起,达成了“先让群众挑,然后我们选”的共识。在大家的带动下,我们村实现了整体搬迁、整村拆除。现在,我们村的土地已全部流转,修建了采摘园、观光园,村民们又筹资2.6亿元建成了仿古一条街,实现了从农业村到工业村、再到旅游村的蜕变。

    第三,在关心关爱中,让退役军人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邢沛荣是个老兵,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十分困难,村里每年都要为他捐款捐物。他儿媳妇生孩子大出血,村党支部号召村民迅速捐款4000多元,保住了大人孩子两条命。为了把党的温暖传递给广大退役军人,我们出台优惠政策,吸收他们到园区就业,现已招收周边的退役军人上百人,人均年收入在7万元以上。为让退役军人牢记身份,不忘本色,我们村始终保留着民兵连建制,定期开展拉练,并在全县率先建起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为退役军人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在小邢村生活工作的战友们找到了心灵的家。

    退役不褪色。作为退役军人,我一定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带领党员干部和我的战友们,在家乡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芳华辉映党旗红

    保定市竞秀区新一代社区党总支书记 吕雪松

    我们新一代社区辖7个小区、13个驻区单位、常住人口7000多人。典型的特点是,老旧小区多、居民诉求多、社会问题多。从当上书记的那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紧紧围绕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下苦功、练实功,带着社区“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党组织坚强有力,党的旗帜才能在社区高高飘扬。这几年,围绕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我进行大胆尝试,推行了“3456”党建工作机制,即形成社区党总支、辖区单位、非公和社会组织“三域联动”,带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辖区单位商户“四翼共建”,共创党建、志愿、文化、卫士、睦邻“五大联盟”,实施党建联做、资源联享、文明联创、难题联解、公益联办、环境联建的“六联工作法”。还组织了跟着社区书记学党史、致青春·忆童年·享晚年等系列睦邻活动,打造智慧党建平台,开通社区支部公众号、微信群,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党员居民互帮、主题教育和自娱活动互促的局面,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千道理、万道理,居民满意才是硬道理。我们社区党员干部始终同群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外贸小区建于90年代,基础设施始终没有大修过,冬季一供暖,管道就跑冒滴漏,居民家里不暖和,怨气非常大。老百姓的事可不能拖。我10多次跑街道、找区里、到市里联系沟通,直到把这个小区列入了市区供暖改造范围。2015年11月初,工程队进场了,我担任指挥长,逐家逐户组织施工。居民刘红雷是残疾人,收入低、无依无靠。我们社区党员干部凑钱给他付了改造费,又帮他收拾卫生。

    为了加强社区治理,我们探索了“周三心理茶”“污染曝光台”“网格巡查队”“民情直通车”等载体和抓手。其中,“网格巡查队”由社区30名骨干党员和50名志愿者组成,对小区流动人口每周一走访、每月一登记,成为社区治安的生力军。特别是在去年“大气污染防治零点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次,我和巡查队凌晨五时到一家馒头房,发现他们烧废旧塑料蒸馒头,我立即上前制止。

    原来我们社区的5个老旧小区没有物业,污水处理、顶楼渗漏等问题,经常引发邻里纠纷,还有信访隐患。我带着社区干部逐户走访,召开10多次座谈会,帮助他们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筛选了3家口碑好的物业公司为他们服务。并利用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捡烟头、清理小广告、扫垃圾,带着居民干、做给群众看。两个多月的时间,小区环境彻底变了样,我也晒得黝黑。大妈们亲热地喊我“黑丫头”,我心里却美滋滋的。

    社区工作考验了我、锻炼了我,也充实了我、教育了我,使我坚强了内心、丰富了经历、加深了群众感情。现在,群众见了我都喊一声“吕书记”,我想这是对党组织的信任,更是我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锻造工匠精神 争当创新主角

    唐山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卸船二队党支部书记 赵焕章

    我是一名80后产业工人,是曹妃甸港第一批建设者,13年来和曹妃甸一起创业、一起成长。港口矿石年接卸量从不足1000万吨提高到4700万吨,我也凭着年轻人特有的钻劲、韧劲和拼劲,从一名“小学徒”成长为大家心中的“老工匠”。这些年,激励我奋力前行、不断创新的,其实就是简单的“三句话”。

    第一,把困难变成历练。2005年刚参加工作,公司新上了4台桥式抓斗卸船机,那时刚开港、人员少,仅培训1个月,港口就安排我独自负责维护。由于设备还在磨合,刚使用就接二连三出问题。一次,电控系统急停,64吨的抓斗悬在半空,来回摇晃,随时都可能磕碰船舷。为尽快排除故障,我硬是一连两个星期没下抓斗,渴了饿了,将就着对付一点,困了累了,就穿着衣服眯会儿,修复完成那一刻,我感到天旋地转,一下子虚脱了,是工友们把我从50米高的卸船机上抬了下来。

    第二,把难题变成课题。变频器是卸船机里的核心部件,全部从德国引进,维修是大难题。2006年元旦,一台卸船机变频器电容爆炸,只能请西门子售后维修,费用从工程师出门起按小时计算,一天就得上万元,赶上元旦休假人家说什么也不来,公司三天损失近700万元。德国人能修,我也能修,我就不信这个邪!为不再受制于人,我每天上午学理论、啃资料,下午看图纸、找零件,拆了装、装了拆,用半年时间,就掌握了独立处理变频器故障技术,实现变频器自保自修,每年可为公司节省60万元。还总结出变频器过流故障的解决方法和具体步骤,论文在《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发表。

    第三,把短板变成优势。2011年,公司二期码头新上两台连续式链斗卸船机,这在国内是首次自主研发,首次应用在大型散货码头,没有使用先例。我们专门去日本学习,但人家只允许远远观望,设备连碰都不让碰,根本谈不上深入了解。当时,我的心情非常糟糕,但转念一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能行我也能行,一定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来!国产设备进场后,我带领技术人员不分昼夜地研究、分析、试验,解决了20多项技术难题,制定了自己的操作规范,不仅为生产厂家的设计优化提供了经验,也为国内散货码头推广作出了贡献。同时,针对传统桥式抓斗卸船机重量传感器动态称重偏差过大的问题,研发利用电机电流电压及抓斗运行速度计重系统,使称重误差控制到5%以内,彻底解决桥式抓斗卸船机无法单机计件的难题,填补了国内外行业空白。

    推动实现港口功能再提升,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港,需要成千上万优秀技能人才。公司党委设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通过攻关讨论、“绝招”演示、打造专家库,先后进行150余项技术革新,获7项国家专利,发表30余篇专业论文,培养9名队级干部、7名班组长,作业效率提高35%,每年节支近360万元。同时还为天津南疆港、黄骅港、秦皇岛港培训160多名技术骨干。

    村民不富村容不改我就不离大棚

    临西县修枣科村党支部书记 修华

    2005年10月,我们修枣科村的班子瘫了。乡党委书记找我谈话,让我回村当支书。当时,我是乡财政所的现金会计,爱人在家种地,父母退休住在县城,小日子过得挺滋润。一听说回村,老人不同意,爱人也反对。乡党委书记反复做工作,我也有临危受命、干番事业的冲动。说服家人,我毅然回村当了党支部书记。

    回村后,我跟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反反复复聊。大家都认为,村里没大矛盾,根上就是一个“穷”字,越穷越乱,越乱越穷。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我们决定搞大棚菜。我自掏腰包,领着23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山东寿光学习。回来后人人都说好,就是不敢种。我拿出所有积蓄,请来寿光技术员,带头建了3个大棚。一茬下来,每个棚就赚5万多。村民一看行,第二年一下子建起了28个棚。

    没两年,我们村的大棚菜,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但管护不够、竞争无序的问题也出来了,我牵头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家选我担任理事长,规范生产管理,抱团参与市场竞争。为当好家、管好事,2008年我在棚区盖了简易房,把家搬到了这里,孩子送到县城奶奶家,我们两口子一住就是10年。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冰冷难耐,远离街坊四邻,生活十分清苦。但我住在棚区,大伙儿就有定心丸。

    有了产业,聚了民心,我们开始向脏乱差宣战,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我们村,原来规划不好,街道七扭八歪,路边私搭乱建。经村“两委”班子商定,先拆掉违建、再取直道路。村民对修振超乱占宅基意见很大,一天,我带着村干部一起去做工作,他儿子把我打得瘫倒在地,人事不知。我在医院醒来后,大家都要把他儿子送到派出所,我说:“算了吧,还是我们的工作没到家!”修振超被感动了,带着儿子到医院向我道歉,让出了宅基地。

    2012年,修村里的棚区公路。一户村民就是不让占他地边,动员亲戚朋友劝也不行。他就认一个理:修路是好事,但不能占我的地。思来想去,我决定用家里两亩半的自留地,换他这块一亩的斜尖地。老母亲说什么都不让换,念叨着说:“那里有咱家的祖坟,你爷爷、你爸都在那儿,换给了他,我以后去哪儿!”我跪着说:“娘,华子不孝。没这块地,路修不通啊。”母亲知道我的脾气,最终还是同意了。

    这两年,村民建大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已建成了800多亩。为搞好配套、跟进服务,我拿出30万元积蓄,又跑乡到县寻求支持,修了6公里田间路,铺设了1万多米地下管道,还购买了发电机组。蔬菜种植规模大了,产量高了,销路又成了问题,我又垫资30多万元,在村边大路旁建起了专业批发市场,与安阳、邯郸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2013年10月,有5个贫困户想建大棚没资金,我用个人工资卡和老母亲在县城的房产抵押贷款45万元,帮助5个贫困户建起了大棚,两年就实现了脱贫。

    我曾向大家许诺,村民不富、村容不改我就不离开大棚。看着老百姓一天天富起来,村庄面貌一天天好起来,我计划着早点搬回家里,带着大伙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再创佳绩!

    棉花田里的“问号”专家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省芬

    20多天前,在英国爱丁堡国际棉花基因组会议主报告厅,我带着棉花黄萎病的最新研究成果,面向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棉花专家作了一场专题报告。当潮水般的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和今天一样,无比激动和自豪!

    从好奇到痴迷,一眨眼功夫,我已经研究棉花黄萎病24年了。通俗点说,黄萎病就是棉花的“癌症”。1994年,我刚考上农大研究生那会儿,正是黄萎病的高发期,由于没有抗病品种和有效的农药,许多农民忙碌一年,却不得不经受绝收的无奈和痛苦。我心里不是滋味,脑子里全是问号,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和这个顽疾对抗?

    当导师问我敢不敢挑战黄萎病这一世界难题的时候,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从那时起,我就抱定为农民攻克病害、培育优良品种的信念,追着问题想,盯着难点钻,哪个抗病强?哪个品质好?为什么不同?什么方法更科学?这一串问号,这些年一直伴随着我。我先后主研育成10个棉花新品种,获得发明专利11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研究初期,试验屡遭失败,但我把黄萎病弄清楚的信念坚定不移。7、8月份,正值棉花的开花和吐絮期,也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为了获得准确的表型数据和配置杂交组合,我“长”在了棉花田,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火辣辣的骄阳,衣服几乎让汗泡着,皮肤晒伤了一层又一层,大家都说我像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土猴子”,不理解一个女同志干嘛要受这份苦。可我自己知道,当这些在田间地头采集到的数据帮助我找到答案时,心里是有多么的甜!

    追问解决难题,求索激发创新。2010年,我从水稻分子育种中获得启发,忽然来了灵感,这种方法能不能用在棉花基因组和分子育种的研究上?同事劝我:“这是没人涉及过的领域,能行吗?”可我想要试一试。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试就是6年,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记录本堆了两尺高,数据分析300多万组……长期高强度的研究工作,我的眼睛疼痛难忍,可数据分析不能停,接连几个月,为了缓解疼痛,我一只手抻着眼皮,一只手坚持敲击键盘……今年5月,课题研究成功,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遗传学》发表了《重测序鉴定棉花基因组变异和纤维品质、产量遗传位点》,标志着我国此项研究跃居国际领先行列。

    近年来,我和团队密切关注学科领域创新研究,“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抗病、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农大棉7号、农大棉8号选育及应用”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但与领先科技前沿和荣获诸多荣誉相比,我更引以为豪的是,“农大棉”系列品种被列为国家或省重点推广转化项目,在冀、鲁、豫、新等棉区累计种植50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80多亿元。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永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