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视听文艺作品要为民众“铸魂”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8-03 08:48:49
    语音播报

    视听文艺作品要为民众“铸魂”

    把视听文艺节目做得“好看”,只是其“表”,让广大受众发自内心地认可,博得他们的掌声和共鸣,才是其“里”。透过现象抓住其本质,才是提高视听文艺节目质量的关键。除此之外,特色竞争也是视听文艺节目出奇制胜的法宝。特色主要依赖于资源的独特、定位的精准和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形式新颖固然亮眼,但独特精美的内容其实更为重要。

    置身多元文化时代,视听文艺作品仍是受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应该说,对当前视听文艺作品的总体评价有优有劣、良莠不齐。一些视听文艺节目制作人对诸如“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理念尚未摸清吃透,不愿下功夫分析受众的视听感受;一些视听媒体满足于做受众的尾巴,一味媚俗从众,热衷制造噱头;一些视听文艺节目缺乏创新,往往徘徊于简单模仿的格局难以突破。这反映了制作人与制作机构的浮躁与浅薄。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视听文艺节目制作人思维狭隘,片面强调利润,盲目追随市场,缺乏价值引领,只要节目“好看”“热闹”,唯受众眼球是瞻。

    相互模仿所带来的同质化问题,使得受众对于视听媒介产生了一种若即若离的恐惧感。大量的歌手秀、模仿秀、真人秀、搞笑秀、节庆秀、男女速配秀、情感故事秀、人生传奇秀等充斥泛滥,令受众与媒介的心理差距进一步拉大,媒介的公信力、传播力大大降低。其结果,只能是很快被受众手中的遥控器“换台”。要克服这一弊端,需要有一批站在时代发展高度、具有责任担当、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有识之士集体发力,进行价值引领。

    视听文艺作品除了其本身固有的娱乐消费功能之外,是否还应有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回答是肯定的。这是由视听文艺作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视听文艺作品应关注现实生活,尤其要关心百姓所思所想,了解其生存状况与精神追求,应当以真善美引导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内在素质。在当前娱乐至上的一片鼓噪声中,视听媒介工作者能够保持超越功利、追求高雅文化的创作心态,是特别值得尊敬的。

    视听文艺作品的本质是审美而不是商品。文艺是靠情感打动人的,一台优秀的视听文艺节目,应当做到思想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视听文艺作品必须直面当下牵动社会神经、关乎人民利益的各种问题,探索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人们认识严峻的社会现实,引领人们奔向真善美的诗意远方。视听文艺创作者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前提,把高雅美好的精神食粮送到千家万户。换言之,给受众以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是我们的视听媒介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对受众而言,视听节目除了好看之外,还需要精神上的感动和心灵上的滋润。如近年来相继涌现的《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中国戏曲大会》等,虽然形式不一,内容有别,但其共同指向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审美效果,并已形成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对广大受众形成了一种颇为有益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型文化熏陶,彰显了积极有效的价值引领作用。

    以央视近年来独创的大型综艺文化节目《朗读者》和《谢谢了,我的家》为例。这样的节目从文学作品和家族故事切入人生,并非只是想为人们朗读几篇美文或家书,而是透过朗诵文本引领人们重新进入一个有意义、有温度、有情感的世界,让他们“遇见”不一样的美好,沐浴沁人心脾的文化甘霖,从而使内心变得宁静一些、纯粹一些、脱俗一些。观《朗读者》,让受众对“美文之于人的影响”有了深刻的认知;看《谢谢了,我的家》,寻根民族文化,重塑家庭观念,传递人间温情。从视听效果看,《朗读者》和《谢谢了,我的家》中的文本与人的情感结合得相当紧密,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达成了高度统一。

    这些文化节目的成功经验无不告诉人们,视听文艺作品要想抓住受众,就不能只是盯着他们的眼球,还必须走进其内心世界,只有打动了受众的心,才能赢得掌声和共鸣。换言之,把视听文艺节目做得“好看”,只是其“表”,让广大受众发自内心地认可,博得他们的掌声和共鸣,才是其“里”。透过现象抓住其本质,才是提高视听文艺节目质量的关键。除此之外,特色竞争也是视听文艺节目出奇制胜的法宝。特色主要依赖于资源的独特、定位的精准和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形式新颖固然亮眼,但独特精美的内容其实更为重要。

    马克思曾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视听文艺作品亟须重拾真善美,承担起价值引领的作用。面对审美艺术需求日益分化的受众,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改变思路,迎难而上,努力创作出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视听文艺作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准则,在创作思想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更好地承担起为民众“铸魂”的神圣使命。(周思明)

    责任编辑:谭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