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9-19 10:21:39
    语音播报

    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

    □田学斌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河北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协同发展是实体内容,为河北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自身功能定位,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为河北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对河北来讲,实现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是有效途径,也是重要支撑。要牢固树立区域一盘棋思想,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相互借力、形成合力,深入推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联动发展,从产业承接中汲取新优势,在要素市场一体化中优化禀赋结构,在优化分工中集聚新动能,重点在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上下功夫,为河北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对接京津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资源型、数量型发展必须加快向技术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智能化发展转变。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做到模仿创新、原始创新、复合创新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这就需要有效对接京津优质科技成果、优秀人才,精准识别企业对产业技术与人才需求,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竞争力,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融入京津推进产业协调发展。从河北发展实际看,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水平不够高等问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突破这一瓶颈,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有效手段。要顺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坚持错位发展、分工发展、延伸发展,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补齐短板、在加快“三区一基地”建设中提升质量、在雄安新区创新发展中培育新动能,推进城乡一体化、京津冀城市群布局优化,真正在融入京津、服务京津中,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对标京津深化改革。改革是解决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生产要素活力,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能力。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对标京津,系统学习京津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对内对外开放、城市治理、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京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有效机制,坚定不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模式

    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京津冀在产业领域已经初步形成规划对接、要素对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可资借鉴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产业分工模式。京津冀产业分工模式主要包括产业间垂直分工、产业内水平分工,以及产品内价值链分工等模式。随着全球产业价值链分解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细化,碎片化、模块化和迂回生产成为产业分工领域的典型特征,产品内分工和价值链整合日益成为国际和区际产业分工的主流。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促使京津冀产业分工开始从过去的产业间垂直分工模式向产业内水平分工模式及产品内价值链分工模式转变。从当前看,京津冀三地主要围绕大数据、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现代农业五大产业和若干特色产业,打造五大产业链条和N个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模式。京津冀产业转移模式主要包括整体搬迁、总部经济、一区多园、产业扩张等模式。整体搬迁模式,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以首都功能定位和要素相对成本为参数,以整体搬迁的方式将北京企业转移到津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总部经济模式,就是大型企业将功能链的总部环节设在北京,将生产和制造环节设在津冀,通过“总部+异地工业园”实现更大空间资源优化配置。一区多园模式,就是依托北京中关村等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打造产学研结合的跨京津冀科技创新链、产业链和园区链。产业扩张模式,就是北京企业向津冀拓展业务,实现规模扩张。在产业转移方式上,强调集中承接和分散承接相结合,以集中承接为主,打造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和载体,实现转移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关联配套和产业集群,增强转移产业的根植性和竞争力。在产业转移效果上,强调绿色承接、升级转移和高端承接,避免污染落后企业和低端落后产能“异地搬家”。在产业转移体制机制上,创新建立税收分享办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减少产业转移的阻力,增强产业转移的动力。

    产业协同创新模式。从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的实践来看,协同创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京津冀各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金融中介等创新主体紧密协作,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比如北京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已经形成政、产、学、研、资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孵化出了众多高科技领军企业。二是京津冀各区域创新系统之间通过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形成创新系统的空间关联和创新要素的空间再配置,发挥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集聚效应和优化配置效应,提升区域整体创新绩效。目前,京津冀协同创新已经突破行政区划束缚,更加重视各个创新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对接,通过集聚吸纳京津冀乃至全球创新要素资源,开展跨区域开放式协同创新。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举措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由要素成本、要素品质和制度环境三个要素维度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三者的组合,本质上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区域协同发展,本质上是要素品质和制度环境条件的全面提升,借助外部相邻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协同联动,弥补政府与市场不足,形成政府引导推动、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市场协同增效的动力机制。与京津相比,河北在人口、土地等要素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要素品质(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制度环境方面有较大差距,亟待提升。要素品质和制度环境,是河北必须弥补的短板,也是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是坚持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目标出发,着眼于提升河北发展对区域整体目标实现的支撑力、贡献率,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和京津对河北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支持。同时,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把京津地区的利益诉求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区际利益平衡。

    二是完善协调机制。基于协调共赢的原则,加快产业区际转移税收分享、区际基础设施共建成本分摊、区际生态补偿等区际协调机制改革,推进转移企业设立、运营、征信、监管等公共性制度改革,满足企业降低迁移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合理诉求,最大限度降低疏解地与承接地的协调成本。

    三是突出聚集发展。进一步遴选优质产业承接平台,对接京津产业转移需求,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将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改革创新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三区一基地”重点建设任务结合起来,打造高品质的承接平台,推动相关产业聚集发展。对照非首都功能疏解需求,把握承接地转型升级需求,实现疏解与承接的有效对接,在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诉求。

    四是打造地区制度环境优势。降低产业协同发展的交易费用,推进交通、通信、商务、金融、科技、征信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服务水平,创新跨地区的公共服务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准,增强河北对优秀人才和人才团队的黏性和竞争力。促进京津冀产权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协调发展,打造区域统一生产要素市场,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对标京津创新政策,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以低成本、高品质、高效率为基准,推进政策落实;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产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帮助企业解除后顾之忧,打造产业管理政策优势。完善激励机制,在地区考核、承接平台评价、人员考核使用等方面,落实能者上庸者下的政策,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最大限度激发相关部门以及相应人员主动协同、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高小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