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燕赵论坛】到时代生活的“深水”中去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10-06 06:56:00
    语音播报

    【燕赵论坛】到时代生活的“深水”中去

    □蔡晓辉

    “一部电影想感动到观众,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曾千百次流泪。我在清华的第一次党课活动选择了观看这部电影,非常值得。”这是豆瓣网上一位网友的影评,而类似的留言在豆瓣上多达近200条——暑期过后,电影《李保国》仍在以多种方式在全国展映,“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李保国》这部记录当代人物的优秀电影之所以如此打动人,首先得益于创作团队深入扎实的采访。导演赵琦用了两个月时间深入一线,采访了村民和李保国的好友、学生、同事50多人,才用丰富的素材和充沛的感情在银幕上塑造出一个真实、丰满的李保国。

    电影《李保国》的创作过程,让人想起创作于60多年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前沿阵地采访的3个月里,魏巍的双脚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双手握过被鲜血浸透的泥土;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也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魏巍说,“在现实生活中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非常重要。感受得深了,写出来,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厚厚的采访本记录了他采访的“深度”,也标注出“最可爱的人”的精神高度。

    新闻报道要走进群众的心坎,写作者的双脚首先要迈进群众的门槛。注重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深入中找到报道的着力点、传播点和情感共鸣点,是新闻创作的内在规律性要求,也是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1935年,范长江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足迹遍及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和内蒙古西北五省区,历尽艰辛采写而成《中国的西北角》;1965年冬季,穆青在兰考沿着焦裕禄的足迹一路实地探察,采访了几十位基层干部和群众,其间,他再三抚摸焦裕禄留下的遗物、反复倾听群众的追思,最终写出了感人至深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回顾新闻史上那些穿越时空的名篇佳作,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新闻往往产生于基层一线、实践现场,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脚底板下出新闻”“脚底板下出精品”,舍此,别无捷径可走。

    新时代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采之不尽、挖之不竭的新闻富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多样、便捷、立体的报道手段。从时代发展的宏大视野中,去发现和捕捉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将激荡人心的深刻变革、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化为笔底的文字、镜头中的画面,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与使命。

    根之茂者其实遂。滋养优秀作品的营养,全在脚下的泥土中。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传播技术和手段如何迭代、报道方式和形式如何创新,新闻的生命力在于基层的丰厚沃土这一规律都没有变,扎根基层、深入一线这一优良传统都不能丢。几代塞罕坝人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历程、李保国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赤子情怀、吕建江“大与小”的辩证法、沈汝波善行不辍的“萤火虫精神”、吴洪甫隐姓埋名37年的满腔忠诚……正是由于一位位新闻工作者“深”下去,一篇篇作品才“活”起来,一个个凝聚时代力量的河北故事才传播开去。

    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到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从新时代辽阔水域的深处观得“蛟龙”,用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为这个时代留下永不褪色的历史底片。

    责任编辑:苏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