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寻骨溯源,追问“我从哪里来”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10-11 05:32:39
    语音播报

    寻骨溯源,追问“我从哪里来”

    □记者 张怀琛

    近日,河北地质大学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发布了其最新取得的科学发现—在我国东北首次发现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对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客座教授倪喜军表示,这不仅是中国的首次发现,也是亚洲的首次发现。

    “我从哪里来”,是人类从不间断的追问,此次新发现能否对回答这一问题带来新线索?

    一颗古怪“人头”的发现始末

    寻骨溯源,追问“我从哪里来”

    在我国东北首次发现的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资料片

    眉骨宽厚,头盖骨长圆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推测年龄为距今40万年至20万年,但其时代可能会更早——在日前河北地质大学举办的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上,季强向出席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展示并介绍了其最新获得的一颗保存完整的早期古人类化石。

    季强介绍,2017年8月,他在参观广西桂林瓦窑奇石市场时,从一位贩售松花石、玛瑙、岫岩玉等标本的农民处了解到,这位农民家中保存着一颗古人类头颅化石。双方多次协商后,今年5月,该农民将这件人头化石捐赠给了河北地质大学,并作为固定资产永久收藏于该校的地球科学博物馆。

    经季强等初步鉴定,这颗长相古怪的“人头”为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今年7月,季强又与黑龙江省的地质学家实地考察了当年发现该化石的哈尔滨市东江桥,初步认为这枚早在1933年就被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应该产自松花江的河沙沉积物中。

    专家介绍,此前,亚洲先后发现了一些具有与海德堡人特征相似的古人类化石,但由于保存不好,始终没有定论。因此,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亚洲还没有发现过真正的海德堡人类型的化石。

    但随着这颗“人头”的发现,季强称,其可能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确凿的化石证据,还将为重新认识人类发展历史和演化模式开辟新途径。

    “海德堡人”是谁?为什么在探究人类起源中占据如此重要地位?

    1907年,一名工人在德国海德堡南约6英里的一河床积沙中发现了海德堡人化石。分析特征,其下颌骨粗壮、下颌体厚,在前臼齿及臼齿下方的下颌体较高;下颌额部向后收缩,有多个颏孔,下颌支很宽,咬肌附着处清楚,牙齿较小,但臼齿的大小在北京猿人臼齿的变化范围之内,臼齿咬合面呈森林古猿型。

    专家介绍,海德堡人是相对庞杂的一个类群。一般认为,因气候等原因,海德堡人分为两支,一支为欧洲海德堡人,一支为非洲海德堡人。在冰期时被隔离在欧洲的海德堡人,最终演化成了适应寒冷生活的尼安德特人;生活于非洲的海德堡人,在20万年前演化成了智人,也称现代人。随后,现代人从非洲走出、扩散到世界各地,尼安德特人则因现代人的到来而灭绝。

    “正因如此,海德堡人在研究现代人起源方面就处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此次在我国东北首次发现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季强认为,“我们有必要对以往提出的‘多中心起源’观点与‘人类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树发新枝’演化模式进行重新的评价和思考。”

    “因头颅化石的发现地不是其产出的原始地点,接下来,我们计划在哈尔滨地区松花江上游两岸寻找产出古人类化石的原始地点和地层层位。”季强说,目前,他正着手组建科研团队和申请研究项目,准备对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如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沉积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古人类学、人类发展史等。

    争论不休的人类起源学说

    寻骨溯源,追问“我从哪里来”

    海德堡人复原图。资料片

    探索人类起源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主要科学研究活动。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早期人类起源,二是现代人起源。

    专家介绍,所谓早期人类起源,即两足直立行走的最早人类开始。过去,这一判断标准是能否直立行走及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但随着发现黑猩猩也具有有目标地使用工具的行为,能否习惯性地直立行走便成为了判别的唯一标准。而围绕现代人起源,学术界又分为“走出非洲说”和“多地区起源说”等理论,至今仍争论不休,没有统一声音。

    20世纪末叶,遗传学界普遍认为,人与黑猩猩在500万年前或更晚分道扬镳。2000年,科学家在肯尼亚发现了600万年前的原初人化石;2002年,又在乍得发现600万年至700万年前的撒海尔人化石,人与猿的分异时间便被改写为700万年前或更早。由于比180万年前更早的人类化石迄今只在非洲发现过,所以一般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估计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才走出非洲。

    这当中,不得不提的著名发现,便是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的“少女露西”。

    1973年11月底,一支国际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谷底发现了一些非常珍贵的古猿化石。经过观察和复原,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化石基本上属于同一个个体,而且从这只古猿的膝关节来看,她在生前竟然是直立行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只雌性古猿可以算得上是人类的“祖奶奶”,这只南方古猿阿法种被定名为“Lucy”(露西)。

    专家介绍,Lucy生活于约320万年以前,有着类似猿的脑容量和人类的二足直立行走方式,支持了人类演化争论中直立行走发生在脑容量扩大之前的看法。

    科学家认为,在Lucy之后300多万年里,她的子孙后代陆续离开非洲,走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并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外表和特质,以适应当地的环境。这些在不同地域独立演化的人属成员,就是智人的近亲。

    然而,随着新的考古证据不断出现,在近年来的现代人起源争论中,部分学者也开始倾向于多地区起源说。

    以我国为例,100多万年前,一批猿人从非洲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其后代就成长为北京猿人、大荔人,直至后来的晚期智人(即现代人)。对此,许多专家认为,在欧洲、东南亚、非洲,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演化路线,他们彼此之间互有基因交流,且越到晚期越频繁。在演化过程中,属于现代人的解剖学特征便逐渐出现了。

    以我国发现的许多门牙化石为例,其中,上门牙都呈铲形——从后面看,牙齿的两边鼓出来、中间凹进去,就像煤球铲子一样。

    专家介绍,这种铲形的门齿,到现在还有80%的黄种人如此,而欧洲人只有不到5%,非洲黑人大概在10%左右,澳洲土人则有20%多。同样的门齿一直延续下来那么多年,这就证明了在我国的人类演化是延续的。

    从“北京人”“蓝田人”到泥河湾

    1929年,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一件几乎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北京猿人(也称“北京人”),将人类起源的历史从欧洲最早的10万年前,向前推进至了数十万年前,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极大关注。

    当时,这一研究成果让国际人类学界相信亚洲中部高原可能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并可能有更早的人类出现。于是,美国、欧洲的国际科考队纷纷到达东亚、南亚以及青藏高原周围地区,寻找更古老的人类遗骸。但很遗憾,北京猿人化石的正型标本在战争期间丢失了,成为令人心痛的千古之谜。

    多年以后,科学家在周口店又相继发现一些化石,但数量很少,共发现了5颗牙、两段肢骨。1959年又发现了一个下颌骨,1966年发现了2块头骨化石、1颗牙齿。此外,瑞典还保存有北京猿人的3颗牙齿。所有这些,就是世界上仅存的北京猿人化石。

    同样出名的还有“蓝田人”。

    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调查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第二年5月,在该县的公王岭地层中又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原研究者把两处发现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

    专家表示,蓝田人的年份较北京人早数十万年,因此他们在体质形态上有不少差别。例如,蓝田人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发达。于是,考古学家便把蓝田人分类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类为“晚期直立人”。而早期的蓝田人,就是西安最早的居民。

    绕不开的还有泥河湾。

    它被誉为东方的奥杜威峡谷,从1924年起,这里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到来。他们有个共同的梦想:发现“泥河湾猿人”化石和200万年前的石器,为探索东方早期人类找到最直接的证据。

    专家介绍,在这里,1965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虎头梁遗址群,1974年找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侯家窑遗址,1978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属早更新世的小长梁遗址,基本构筑起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时空框架,记录了早期东方人类文化与技术演变的众多环节。

    前不久,泥河湾遗址群考古又传来好消息:距今约170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新发现3个文化层,把古人类活动的文化层增加至15个,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序列,证明了古人类在泥河湾盆地演化具有很强的连续性。

    近年来,我国多学科的科学家还联合加强了人类起源研究,广西智人洞、湖南道县、蒙自马鹿洞、广西隆林、河南许昌等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都揭示了东亚早期现代人的古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季强此次发现的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能否让东亚再次成为国际人类演化研究的舞台中心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张永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