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梨园盛宴香飘远——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综述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10-19 17:30:57
    语音播报

    梨园盛宴香飘远——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综述

    河北新闻网10月19日讯(记者王萌)梆腔荟萃唱盛世,梨园新曲谱华章。今天,为期22天的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落下帷幕。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14个省(区、市)的23个剧种31台剧目50余场精彩演出,在石家庄大剧院等五个剧场轮番上演,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美的梨园盛宴。

    聚燕赵品梆腔戏韵,兴文化彰梨园风采。此次展演,是我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的第二次大规模集中展示,进一步传播、弘扬了梆子声腔艺术,推动了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促进了戏曲艺术整体繁荣,也展现了梆子声腔的戏曲魅力和演员的艺术风采。

    本次展演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后举办的一次全国性重要文化活动,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共同承办。

    展演期间,为了让更多戏迷票友们享受梆子戏曲盛宴,组织了广场宣传演出、戏曲进校园、梆子声腔票友汇演等活动。主办方还通过专家研讨、名家讲座等活动,对梆子声腔的传承、创新、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剧场内:50余场演出轮番上演

    梆子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分布区域广泛。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汇集当下梆子声腔最具代表性剧目和最强演员阵容,是一场梆子声腔艺术盛宴。本次展演20余天时间里,在石家庄大剧院大剧场和中剧场、石家庄丝弦剧院、河北省话剧院儿童剧场、石家庄铁道大学剧场等五个剧场倾情上演,戏曲大餐让广大戏迷过足了瘾。

    9月29日下午,晋剧新编历史剧《河清海晏》和大平调《三子争父》分别在石家庄丝弦剧院和石家庄大剧院上演,为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打响了“头炮”。随后,讴歌当代楷模的《李保国》《吕建江》,反映人间大爱的《雪花飘飘》,弘扬支边建设精神的《我的娘我的根》,讲述扶贫致富故事的《枣花香》,反映移民搬迁经历的《家园》……接连上演,精彩不断。

    本次展演不但剧种丰富,演员阵容也是星光璀璨。许荷英、刘莉沙、邱瑞德、王英会、王红丽、谢涛、刘凤岭、苏凤丽、惠敏莉等“梅花奖”得主,纷纷登台献艺,将艺术家们的精彩风范定格在舞台上,留在观众们美好的记忆里。

    “小时候跟着姥姥看过戏,当时不懂就是看热闹。“市民高洁说,后来几乎都没有走进剧场看戏。梆子声腔展演这段时间她正好在家休假,就陪家人一起去剧场看演出。“我第一次走进剧场看一出完整的戏,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原来戏曲这么美。”之后她了解到,最近全国优秀的梆子剧目都在石家庄展演,便几乎每天都走进剧场去看戏。“对我这个业余观众来说都已经快痴迷了,相信那些专业戏迷和铁杆粉丝,这段时间在家门口看戏,会更加过瘾。”

    10月9日晚,新编晋剧《烂柯山下》在石家庄丝弦剧院倾情上演。来自山东烟台的徐琳是该剧主演谢涛的铁杆粉丝,她从早上5点多出发,坐了6个半小时火车来石家庄,就为看当晚的演出,看完还要坐深夜的火车返回山东。她说:“谢老师的这部《烂柯山下》平时只在山西演出,没有机会过去看,而这次在石家庄演出离家相对较近,所以就赶紧请假过来看了。”

    相比2016年梆子声腔展演,此次展演,参与省份更多、涉及剧种更广、参演剧目内容更丰富。传统经典剧目、新编历史剧、现代剧,多剧种轮番上阵;河北梆子、莱芜梆子、淮北梆子、北路梆子、枣梆,秦腔、豫剧、晋剧、丝弦、平调落子、折子戏,百家争艳,展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群众、深入生活实践的丰硕成果,是近年来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的一次集体亮相。

    剧场外:活动丰富,戏迷狂欢

    一场场各具特色的广场演出,一段段高亢嘹亮的梆子腔……今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期间,除精彩的剧院演出外,广场演出、戏曲进校园、戏曲知识艺术展等一系列延伸性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热情参与。剧院内好戏连台,剧院外活动丰富多彩,实现了台上台下、剧场内外、专业演出与群众参与的交融互动,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了传统戏曲文化,充分展现了梆子声腔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好!”“唱得真好听!”10月6日上午,河北博物院广场“戏迷大舞台”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带来的优秀经典剧目《空印盒》在此精彩上演。河北博物院演出场地的工作人员称,自从本次展演“戏迷大舞台”开唱以来,每天都有近千名观众来看戏。

    “小伙子,说出来我老头子不怕你笑话,现在每天来公园广场看演出,对我来说就跟过年一样,非常开心。”西清公园搭建了“戏曲大观园”舞台,家住附近的市民齐大爷是一位铁杆戏迷,了解到公园广场有演出,他每天都早早过来占座观看。

    此次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的广场演出丰富多彩,既有省(市、县)专业院团为群众送上精彩的戏曲演出,也有群众性戏迷团体一展风采,可谓“天天有演出、周周有大戏”。

    为了让市民充分参与到台前幕后各个环节,深度了解戏曲艺术之美,广场演出主办方还采用多种互动形式,营造群众沉浸式、立体戏曲体验空间,不仅开设了花艺脸谱展览、戏服展览等,还设置了戏迷交流区、戏服体验区、PVC合影道具、形象墙照片墙等集展示、体验、游戏、留念为一体的娱乐互动区域。

    “这个活动非常好,不仅让老人看了戏曲展演,我也陶冶了戏曲情操,还让女儿见识了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学到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市民王先生说。

    广场和公园成为了此次全国梆子声腔展演除剧场演出之外的另一个主舞台。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郭纯阳说,广场演出与剧场内展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通过广场演出让全国梆子声腔展演最大限度扩大影响力,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参与其中。

    “翻手腕,向两侧推开,抬脚……”9月30日,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戏曲进校园”活动首场演出走进石家庄市东马路小学,1500余名师生不仅欣赏了戏曲唱段,还跟着戏曲艺术家学习了戏曲中的动作、念白以及化妆、服装、道具知识。

    今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期间,在石家庄十所戏曲文化基础较好的中小学组织开展了传统优秀戏曲剧目演出。“邀请专家、知名演员走进学校开展戏曲知识讲座,同时还安排名家名段欣赏、演员现场教学等内容。”郭纯阳表示,这些活动有利于全面普及传统戏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的传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另外,梆子声腔展演期间,《金声天韵——河北梆子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展厅对公众开放,以文字、图片、实物展示等形式,集中展示河北梆子的历史文化、艺术特点、表演形式和戏曲成就,营造了梆子声腔艺术传播发展的浓厚氛围。

    座谈会:大咖论道,把脉支招

    梆子声腔,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深得百姓喜爱。数百年中,梆子声腔从发源地山陕之地走向全国,吸收各地语言特色和民俗特点,形成不同的流派和支系,逐渐衍变出梆子腔支系。

    新时期梆子声腔剧种的发展路径有哪些?如何加强现实题材梆子声腔戏曲创作?梆子声腔艺术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本次展演期间,专家观摩、专题研讨活动一场接着一场,来自戏曲界的理论专家、剧团负责人、演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梆子声腔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一场场集思广益的研讨会为梆子声腔发展把脉支招,推动梆子声腔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如何改革男女同声同调的唱腔?改革创新的同时如何守住阵地?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原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仲武认为:“河北梆子发源于山陕梆子,我们的地方戏青年演员在念白上不要再往京剧上靠了,要守住自己的声腔阵地,守住方言特色。”河北省梆子剧院作曲家姬君超表示,梆子唱腔男女同声同调,一调到底,难唱难学,一定要改革,让戏曲普及到校园的青少年中去。

    对于现实题材梆子声腔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也认为,梆子声腔应注重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遵循艺术规律,逐渐从偏重宣传向注重艺术本身转变。拥有多年导演经历的李建平表示,程式是戏曲舞台塑造形象的基本语汇,但自上世纪60年代起,现代戏就遇到了程式难题。“要解决程式难题,既要在古装戏中遵循戏曲的美学要求,展现戏曲的古典美和程式美,也要在现代戏中大胆运用现代生活的新元素,创作新的表现手法。”李建平建议。

    教化百姓、传播知识、传递欢乐的特性使戏曲一度成为社会流行文化的代言。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更好地走近广大青年群体,让戏曲传承发展薪火相传?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齐爱云介绍了她策划的“戏曲青年公开课”公益项目,通过互动示范讲座和故事分享,让一些同学在课后不仅找来戏曲书籍、资料来看,还到剧场看了演出。为了让更多年轻人领略到戏曲艺术的魅力,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王红丽在手机上注册了短视频APP的账号,上传演出视频,目前粉丝数已达到十万。

    曲终戏不散,回味更长久。随着闭幕式结束,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落下帷幕,20余天的戏曲狂欢也告一段落,但是梆子声腔的独特魅力和演员们的精湛演出,将永远留在观众的美好回忆里。

    责任编辑:高小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