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 分享
  • 【燕赵新作为致敬40年】万元户:八十年代的“富豪”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 2018-11-20 14:40:01
    语音播报

    【燕赵新作为致敬40年】万元户:八十年代的“富豪”

    万元户,上世纪80年代初很流行的词,特指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大体由农村的专业户和城镇的个体工商户构成。

    就拿农村来说吧,当时谁家要能称得上“万元户”,那可是实打实的土豪啊!那个时候国家工作人员月工资几十块钱,米价才1毛4,肉价9毛5,走亲戚送礼2块钱就能搞定,压岁钱1毛2毛,小朋友高兴得能上天……成为“万元户”确实令人眼热,一提万元户,大伙眼睛都放光,甚至村里要是出个万元户,整个村都会以此为荣。曾任广东南海县委书记的梁广大回忆,8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县里开着一溜车,敲锣打鼓进入那些先富起来的村,下车后干部们抬着6头重达百斤的烧猪,还有自己酿造的10坛子酒,请社员吃饭。

    河南首个“万元户”蔡林义,政府不光给他戴了大红花,还奖励一台缝纫机、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和一些肥料,昔日寂寂无名的蔡家门槛,被众多提亲的人踢破!

    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万元户”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然而时过境迁,四十年来的经济腾飞,早已让“万元户”——这个改革开放初期的标志性词汇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时代独有的记忆。

    不能不知的梗

    【梗1】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之所以提出“先富”,主要是为了打破当时盛行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打破旧经济体制的禁锢,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中央和邓小平根据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作出的战略选择。人们惊喜地发现:“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勤劳致富才能赢得尊重!于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急剧变化,不再恐惧“割资本主义尾巴”,发家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甚至万元户成了能力与幸福指数的象征。人们对“万元户”的追捧,如今看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正好印证了人们在改革开放初期,致富的强烈渴望及其致富所产生的空前喜悦。

    【梗2】“万元户”这个称谓消失的时间是在1997年。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9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农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户均4.35人计算,家家都成为了万元户。进入21世纪,“万元户”的说法演化成了“十万元户刚起步,百万元户凑个数,千万元户才算富”的调侃。曾经代表财富顶端的“万元户”,也被“年度经济人物”或“首富”等热词替换,无论怎样变化,让民众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我国改革开放不变的价值指向!毕竟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更加富强、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网友热议

    网友:大金链,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我小舅当时的装备,他坚持万元户就得有万元户的样子,下场是被我姥姥无情镇压了。

    网友:万元户、款爷、首富、土豪……变化够闪,也就四十来年的功夫吧。

    网友:万元户就是农村的高干,牛!

    网友:别玩数字概念!三十年前日产蓝鸟将近四十万!我工资八十几块,借给我仨胆,也不敢想拥有一部汽车!现在蓝鸟才十几万,咱随便一年就买得起一台!瞬间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

    网友:“甘国田,男,42岁,正定顺城关农民,种花专业户,1984年纯收入14000多元,被授予‘率先致富奖’,批准人:习近平(印)、刘树章(印),1985年1月20日”……时任正定县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至少三次来到甘国田的家里和他长聊,有时骑自行车就来了,他亲自颁发的小红本成了甘家的传家宝。

    责任编辑:苏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