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新春走基层•记者手记】身入心入 讲好奋斗故事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02-18 04:12:31
    语音播报

    【新春走基层•记者手记】身入心入 讲好奋斗故事

    图为记者高振发(右一)在张北县德胜村采访。 记者耿辉摄

    除夕夜,记者邢云(左)在邢台县医院急诊科采访医生赵玉广。 通讯员左静摄

    记者孙也达(左)在秦皇岛市房庄村采访。 记者赵杰摄

    2月4日22时50分,除夕之夜,石家庄市谈固公交枢纽站,记者赵杰(右)赵海江(左)在即将发车的1路末班车上与车长葛进朝用自拍方式拍下这张合影。 发车还是去岁,收车已是新春。当日,记者来到石家庄公交谈固枢纽站,跟随石家庄市公交一公司1路车队车长葛进朝体验这趟跨年末班车。 记者赵海江 赵杰摄

    “协同”路上,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北京-台北高速公路,是七条以首都为中心的放射线中的“线3”。2016年12月9日,京台高速公路廊坊段53公里全线贯通,打通了京津冀三地之间一条重要的断头路。

    我近年来常走这条高速,感觉出行京津因此方便许多。但直到此次采访交通部门才得知,京台在廊坊境内设有五个出口,是京津之间在廊坊过境距离最长的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职业的敏感告诉我,这条“协同”路上一定有新闻!

    进入腊月,我几次到永清、安次、大城三县(区),沿着京台高速一路踏访。

    1月20日中午,驾车行至京台高速永清北出口,下道的车辆在出口处排成了长龙。出口西侧,就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的首批重点承接项目云裳小镇。由于中午是赶“早市”的批发商离开的高峰时段,我从高速口到小镇内街,几分钟的路居然走了半个多小时,这也让我看到,因为协同发展,原本荒僻的乡村已变成一座火爆的时尚小镇。

    车堵死了,有许多人下车透气,我遇到了来自北京的客商何志强并和他攀谈起来,很快,我们便熟悉起来,我干脆随着他来到他的合作伙伴——国进腾飞纺织用品店,他们告诉记者,因为有了京台高速,让他们维系十几年的客户关系更加牢固了。

    京台高速廊坊段全线贯通后,南与廊沧高速相接,开启了廊坊南部县区通往北京的快捷通道。因此,记者选取了廊坊最南端,即离北京最远的大城县,这里的红木产业全国闻名。走访了几家红木企业,我发现了一个典型——乾木苑明式家具馆的店主戴铁仲,父母家在北京,爱人家在天津,创业在大城,因此常年三地跑,他对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的感受最为深刻。

    采访中的每个人都是京台路上的“常客”,得益于这条高速的开通,他们享受到协同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实惠。这些人物,也使我的报道更加生动,并且更具说服力。

    迈开脚步沉下心,“协同路”背后的故事正是这条路上最美的风景。  (记者解丽达)

    “团圆饭”是这样“做”成的

    春节前夕,接到“新春走基层”活动以“坚守”为主题的报道任务后,我脑海里立马闪现出一个人,他就是阳原县四十亩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国亮。去年6月采访时,他曾说过今年要在村里过年。打电话一问,果然,他今年过年不回省城的家。

    “过年外地打工的村民们都回来了,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多交流交流。”孙国亮不忘抓住一切机会做好他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

    腊月二十九,他召开了村扶贫孝善基金会成立大会,号召外地打工的儿女为父母存入孝善基金,村委会奖励10%。许多村民热烈响应。

    “想着年三十儿把村里几个独居的特困老人接过来一起过个年。”与孙国亮多次的接触,我能体会到他对乡亲们的感情。听说他的打算,我并没感到意外。

    大年三十,我一个人驾车早早就赶到了四十亩滩村。为了提前感受这顿团圆饭,我跟着孙国亮挨门逐户去邀请几位特困户老人。看到老人们受邀后又感动又难为情的表情,为之动容之时,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篇稿子写好。

    大年三十儿下午,孙国亮就和爱人在厨房里忙了起来。孙国亮的厨艺好,爱人打下手。到了晚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上桌了。

    孙国亮和爱人,三位特困户老人,一顿年夜饭。几位老人不善言辞,没有感激的话语,只有简单的家常,却让我感到异常的温暖。

    结束采访后,我立即着手写稿。大年初一,《驻村第一书记的团圆饭》图文并茂登上了河北日报的头版。

    一篇有血有肉的报道,离不开日常的积累,离不开对于素材的深入挖掘提炼,更离不开对于新闻人物情感的真切感知,因为只有你自己被感动了,才能够通过你的笔,感动更多人。  (记者李艳红)

    “悄悄进村”的第二次采访

    1月30日,河北日报《新春走基层 一线好故事》专栏刊发了通讯《临漳五百“烧炭翁”转型忙》,反映了临漳县木炭窑主加速产业转型的历程。其实,这是一篇经过两次采访才完成的稿件。

    木炭是临漳县一项有30多年历史的特色产业,但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这项工艺简单、污染严重的产业被取缔,许多“烧炭翁”从此断了生计。他们的转型之路一定有不少故事,但不曾想,第一次采访并没有挖到有价值的素材。

    当天,在县委宣传部干部和乡镇党委书记陪同下,我采访了几位木炭窑主,也收集了一些素材。回到单位经过整理,完成了初稿。但由于素材挖掘不够,稿件故事性不强,看了几遍稿子,觉得连自己都吸引不了,又怎能吸引读者?我决定放弃改稿,第二天再次深入采访。

    第二次采访,我“悄悄进村”,没有通知县乡干部,而是直接联系筛选确定的两位采访对象。临近春节,在采访对象高进功的木板加工厂内,我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和他聊起年货准备等其他话题,让他慢慢放松下来。随后自然切入采访主题,老高也把转型经历的波折与困难,一一道来,这些素材让整个故事丰满起来。

    采访结束时,我问老高,为啥第一次接受采访时,很多素材想不起来?老高说,因为县乡干部都在场,他紧张得不知该说啥,只好“一问一答”。第二次采访,他感觉像在拉家常,记者真心愿意听他讲故事,心理放松了许多。特别是说到厂子面临的发展瓶颈时,记者还向他介绍当前政府扶持小微企业的好政策,帮助他拓宽了发展思路,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很多心里话自然就蹦了出来。”第二次采访的素材鲜活又生动,为稿件增色不少。

    回看这篇稿件的采写过程,我深刻感受到,走基层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与群众交朋友,才能写出生动鲜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故事。  (记者刘剑英)

    熟悉的地方也有好故事

    “‘荣誉居民’又来啦?欢迎欢迎!”2月1日下午4时许,我来到唐山祥富里社区市民服务中心,迎面碰到了“老熟人”董桂明。

    自从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祥富里,唐山市这个从前籍籍无名的普通社区便成为众人关注的地方。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本人到祥富里采访不下20次。

    来的次数多了,采访对象多了,渐渐有了“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的困惑。

    “社区11000多名居民,每个人眼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祥富里。”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林静的一番话让我陷入沉思——怎样才能写出每个人眼中不同的祥富里?思前想后,我觉得这归根结底是一个考验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问题。

    我先是添加了董桂明等社区居民的微信,还“混”进了社区微信群。通过平时朋友圈的“点赞之交”,通过微信群漫无目的地“闲聊”,我知道了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林静生活中也是个爱转“鸡汤文”、爱秀美照的“小女人”;知道了73岁的楼栋党支部书记、楼门长董桂明平时爱摄影,最近又迷上了唱歌……

    当时陈林静书记正忙着组织活动,我便自己在社区里溜达,在同偶遇的居民交流中,我得知去年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就是老旧小区改造,这让我当即就选定了这次采访的主题。

    大年初一,我再次来到祥富里,随陈林静入户慰问。果然,话题不谋而合。采访之后,通讯《我住在“精神高档社区”》一气呵成。  (记者汤润清)

    难忘除夕夜里的那抹橘黄

    2月4日除夕夜,记者董昌(右)与石家庄市桥西区环卫大队清淘工一起工作。(资料片) 通讯员吴飞摄

    除夕之夜的都市街头,灯光璀璨年味甚浓。这其中,点缀着一抹抹橘黄,那是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

    万家团圆之时,寻访坚守在一线的劳动者,我把笔和镜头对准了默默无闻的淘粪工。接触这个职业,在我十年的记者生涯中,还是第一次。

    淘粪工的除夕夜,与往常没有什么分别。当大多数人正在家吃年夜饭时,石家庄市桥西区环卫大队的清淘工人吴飞和段子超开着吸污车“悄悄”上了路。

    路上车并不多,可他们没有走大路,一路上曲里拐弯,躲行人、绕小路。

    “脏了自己可以,脏了城市碍了市民眼,咱可不能那么干。”吴飞嘴里蹦出的这句话,让我深受感动。

    没错,除了春节期间的巡查吸污,他们俩平常的工作时间都是从凌晨4时开始,也是为了远离人群,将影响减至最低。

    “小时候我感觉你很神秘,总是消失在静悄悄的夜里。小时候我觉得你很神气,扁担可以在肩上换来换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就成了你!”

    这小曲,吴飞自编自唱。他的父亲吴树秋也是一名淘粪工,已经在一线坚守了整整36个年头。这里面的辛苦,吴飞不可能不知道。可他却毅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骄傲地接下了挑粪的“扁担”,一干就是8年。

    保晋南街不长,却有大大小小4座公厕。我学着吴飞勾开化粪池的井盖,抱起了那根散着臭味的吸污管。怀中的吸污管不停地颤动,池中的粪汤稍不注意就会溅到身上。这一刻,我真实地体会到了淘粪工的不易。

    从未抱怨过这份工作的吴飞,其实也有遗憾:“今年又没法陪儿子看春晚啦!”他觉得,他这个父亲特别不够格,但他深信,就像他理解自己的父亲一样,终有一天,他的儿子也会理解他!

    夜深了,吸污车还在街头穿梭。细心的吴飞把车窗留出了一条缝,可车厢内依旧弥漫着一股臭味。

    在充斥着臭味的车厢里,我却看到了如鲜花一样芬芳馥郁的心。我们苦苦寻找的感动,不就是来自于最本分的工作、来自于最执着的坚守吗?  (记者董昌)

    一线有真情 奋斗最动人

    2月4日,除夕夜,记者曹智(右)在延崇高速松山特长隧道施工现场采访。 通讯员黄鑫摄

    贴对联、包饺子、下隧道……2月4日,我来到位于怀来县的延崇高速公路松山特长隧道建设现场,和约400名一线建设者一起过除夕。

    当天,我采访了四五个一线建设者,他们有的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干劲十足;有的则已经为人父母,是家里的顶梁柱。尽管不能和家人团聚,但在这个偶尔能遇到野猪、狍子的深山里,大家一起过年,他们说一点儿也不孤单,我也逐渐被他们的热情感染。

    采访中我了解到,隧道挖掘过程遇到了破碎带,隧道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渗水,有的地方甚至像瀑布一样,之前来采访的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形容这里是“水帘洞”。大功率抽水机一刻不停,即使这样,隧道里有些地方水深也能达到半米。

    作为全媒体记者,视频拍摄在隧道的掌子面进行,在阴冷、潮湿的隧道里,拍了约1个小时才把需要的素材拍摄完成,衣服湿了大半,我也更能体会到他们日常工作环境的恶劣。

    其中,有兄弟俩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去年,哥哥樊天成就在这里过年,今年,弟弟樊天亮也不能回去了。看着樊天亮和女儿打电话的情形,我禁不住眼圈红了。

    2月5日,大年初一,根据这次走基层采写的全媒体作品《延崇高速松山特长隧道工区测量员:兄弟同加班 岗位过除夕》刊发,不少人给我发信息,说这篇报道现场感强,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线建设者的付出。

    加上石家庄至怀来县的往返时间,完成这篇作品,我花了三天时间,除夕夜也没能和家人一起度过,这些付出是值得的。作为一线记者,在关键节点,我们应该在最艰苦的地方和坚守的人们一起度过,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他们,从而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追梦。  (记者曹智)

    长年累月,他们默默做着“一件小事”

    节日期间,记者赵建(左)在采访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主任王永辉。 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供图

    春节期间,记者从省会一路北上,回到家乡蠡县,在两地分别采访了坚守岗位的公安民警和环卫工人。这些天,每当我一人独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些普通人的音容笑貌。

    除夕和大年初一,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主任王永辉都在岗位上度过,期间没接到一起群众报警。其实,这也在他预料之中:“省会治安状况好,矛盾纠纷明显减少。”

    即便如此,本不该值班的他还是来到了单位。“我有点强迫症。”王永辉说,“春节,公安机关安保任务更重。作为警务服务站主任,我的责任很大,待在家里,总会念叨,群众遇到困难咋办、发生警情咋办?你嫂子听烦了就说,还是去单位吧。”

    跟着王永辉执勤巡逻,记者才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强迫症”:看到一男子走路踉跄,便过去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徒步巡逻,会习惯性地看路边自行车是否锁好。“这些工作虽然琐碎,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只要把这一件件小事做好,就能让群众幸福平安。”王永辉说。

    150公里外,蠡县北高晃村,环卫工人刘菊英同样做着“一件小事”——清扫街道。

    新春佳节,鞭炮齐鸣,碎屑纷飞,她的工作量一下子加大了很多。刘菊英顾不得天寒地冻,在枯草丛中一点点捡拾鞭炮碎屑,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记者上前与她握手,由于长时间猫着腰,她直起身都费劲,手指被冻得不能灵活弯曲。此时,我心里升起了深深的敬意。

    不同的地域,同样的坚守。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又有多少个王永辉和刘菊英在默默做着“一件小事”,他们的奉献,换来了广大群众的岁月静好。

    新春走基层,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记者赵建)

    责任编辑:张永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