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蹲点调研】正定蹲点故事:“云”上种西瓜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04-29 05:25:06
语音播报

【蹲点调研】正定蹲点故事:“云”上种西瓜

正定蹲点故事

“云”上种西瓜


4月23日,在正定县塔元庄智慧农业园西瓜大棚,技术人员正在检查作物生长情况。 记者史晟全摄

“一个大棚里的西瓜个头一样、重量一样、口感一样,可能吗?”

4月11日中午,在正定县塔元庄村委会,扯起农业产业化的话题,村党支部书记尹计平冷不丁向记者提问。

“怎么可能!”记者想都不想,立刻否定。

“种在地里不可能,种在‘云’上就行。”

尹计平笑嘻嘻地抖起“包袱”来:“塔元庄就有片种在‘云’上的西瓜地。”

记者连忙起身前去一探究竟。

到了地头一看,白色的塑料大棚外观与常见的温室大棚没两样。钻进大棚仔细瞧,绿油油的西瓜苗,个头一般高,间距一样宽。苗根不长在土里,而是扎进一条条装满椰糠的培养槽里,槽里通着两根黑色细管。再往空中看,挂着几个白色圆球。

“这不就是无土栽培吗?现在搞得多了,有啥新鲜的?”记者不免有点失望。

“这可是有‘脑子’的大棚。”

正在棚里查看苗情的技术员杨磊告诉记者,黑管是给西瓜苗供应营养的智能水肥一体机,圆球是智能传感器,它为大棚温度、湿度调控提供精确数据支持。这些硬件加上各类数据分析软件,组成了一整套IGS云栽培平台系统,也就是大棚的“最强大脑”。

“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肥;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水;什么时候升温降温,升降多少度,全靠系统智能控制。”杨磊说。

“云”上种果蔬的技术,来自北京一家名叫沃圃生的农业公司。

塔元庄在牵手沃圃生前,曾为怎么做好“地文章”摸索了很多年。

因为毗邻滹沱河,全村3000多亩地里,刨去河滩地,耕地只有700多亩。“一年到头,种麦子、收棒子,就这么点地,还能指望有多大收成呢?”尹计平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塔元庄调研,对他们提出了“把农业做成产业化”的要求。从那以后,塔元庄试水果蔬合作社,引入电子商务公司,村民自愿入股,“农民”变“股民”。

可塔元庄的领导班子并不“知足”,“虽然效益比过去强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能引领村里走上农业产业化路子的技术和能人。”

其时,正定县有个叫王永刚的人也在寻找,他找的是“地”。

王永刚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曾在荷兰知名农业公司供职8年,学习和掌握了先进的精准种植技术。

何为精准?如何精准?

“超市里卖的水果,就算是同一品种、同一产地、同一生产者,你买回去也常发现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今天好吃,可明天再去买又不好吃了。”坐在塔元庄村委会一间办公室里,王永刚道出原因:“就算产中有技术监督、产后有质量检测,但现在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做不到生产端的统一与精准。”

而他成立沃圃生,就是希望借助精准水肥循环系统、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等设备与技术,解决农产品的品控问题。“就是让西瓜长得大小一样、味道一样。”

近年来,手握近40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沃圃生在内蒙古、四川、西藏、新疆等地都建立了果蔬种植基地。

2018年12月的一天,王永刚回家探亲,经人介绍结识了尹计平。

“生产零排放,品质有保证,产品有订单”的沃圃生模式让尹计平动了心。经过外出考察和广泛征求意见,大家一致同意与沃圃生合作,试种西瓜。

整地、搭棚、建水肥车间和总控中心、调试系统……今年春节后,塔元庄从大孙村流转的66亩土地上,建起9个大棚,种下6万株西瓜苗。

“现在西瓜苗已经有七八厘米高了。等主蔓长到六七片叶子开始吊绳,十多片叶子开始坐果,坐果后再有一个月西瓜就熟了。”杨磊告诉记者,为保证品质,一株瓜苗就保留两个瓜,一个瓜2斤左右。一个大棚一年能产三季,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

“这西瓜吃起来啥口感?”记者很好奇。

杨磊想了想,用了一个词——“爆浆。”

对塔元庄和沃圃生来说,一套“云”系统能支持500亩地的生产,现在的66亩大棚只是“样板间”,重在以事实说话。

“这西瓜有牌子吗?将来哪儿能买到?”

听到记者的问题,尹计平嘿嘿一笑:“就叫‘塔元一号’。可这些瓜早有‘主’了,除了供应高铁,就是进商超。”  (记者 刘荣荣 谷 峰)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目标任务下达!今年河北计划淘汰13台煤电机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