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台湾90岁老人实现归乡梦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2019-05-06 10:04:16
语音播报

台湾90岁老人实现归乡梦

70年阔别 4天短暂相聚

台湾90岁老人实现归乡梦

老人与亲人告别

老人儿子张建邦与亲人告别

燕赵都市报记者 闫漪 文/图

在与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镇西泽坨村的亲人不到4天的短暂相聚之后,台湾90岁高龄寻亲老人张万龙以及儿子、儿媳对阔别了70年的家乡难舍难分。70年的阔别与4天的短暂相聚,让张万龙这位鲐背老人在有生之年实现了归乡的梦想。5月3日,带着对家乡以及亲人的诸多不舍和深深眷恋,张万龙老人在儿子张建邦、儿媳赵容秀的陪护下,在家乡亲人依依不舍的深情中,登上了返回台湾的飞机。

90岁台湾老人寻找大陆亲人

今年2月,一条台湾90岁高龄老人张万龙寻找河北唐山亲人的消息牵动了众人的心。头条寻人及大陆、台湾的志愿者团队等社会各界纷纷为张万龙老人的寻亲而努力。

自1949年随部队迁居台湾后,张万龙老人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70年过去了,90岁高龄的张万龙老人记忆力在慢慢减退,然而“回家”却成了老人经常提起的事情,思念之情溢于言表。父亲的心思,儿子张建邦看在眼里,很心疼。

然而,由于年岁大了,张万龙老人对于家乡仅存零星的印象,甚至连自己具体有几个兄弟姐妹都忘记了。为了圆父亲回乡的梦想,儿子张建邦开始凭借着儿时父亲的讲述,以及父亲仅存的一张军籍登记表残存的一个古旧住址——滦县清水乡四保六甲门牌一二五号,开始为父亲寻找大陆的亲人。

“我念书的时候,父亲经常会跟我提起家的位置,也表达过想念家乡的庙会,还将他的兄弟姐妹、家里的事情讲给我听。我是听着父亲对家乡的讲述长大的,所以对于家乡头脑中早就有了最基本的印象,家乡的样子和我头脑中的样子差不多。”张建邦说,也正是儿时起父亲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家乡唐山有着本能的憧憬和强烈的寻根愿望。

张建邦出生、成长于台湾,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每年过年,家里都会来很多父亲部队中的朋友,家里很热闹。“父亲开始在部队,从部队退伍后,就一直在台湾公路局工作,修过马路,也看管过物品仓库,一直干到退休。”张建邦说,父亲年轻时,曾经托回大陆探亲的朋友打听家人的情况,但没有收获。后来因为母亲身体不太好,父亲就暂时打消了回乡的念头。后来母亲去世,父亲想回家的念头也就越来越浓。

但时隔数十年,保甲制早已消亡,家乡行政区划也已是物换星移。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90岁张万龙老人的寻亲仿佛变得有些困难。

“几十年的变迁,加上唐山曾经历过大地震,说实话,当时抱的希望不是很大。但寻亲是父亲和我一直最大的愿望。现在我们生活得很好,我要圆父亲晚年的心愿,那是父亲的根,也是我和家人的根,我希望能带父亲回到他的出生地,看看家乡、见见亲人,让父亲不留遗憾。”张建邦说,他不想放弃,想为父亲的回乡梦尽一些力。

随着消息的扩散,张建邦没有想到,父亲多年的梦想竟然很快有了消息。

老人耳朵的显著特点让寻亲“一锤定音”

当头条寻人《离乡70年,台湾90岁老兵河北寻亲:唐山的家乡亲人你们在哪里?》的消息传到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镇西泽坨村时,马福良的弟弟找到他,向他求证。

“我父亲在世时,曾提过,我有个五姥爷如果还活着,可能去台湾了。”马福良说,母亲已84岁高龄,因小脑萎缩记忆力减退,记不清当年的情况。为了核实信息,他当时就给七十多岁、但思路非常清晰的大舅打电话确认。

“我的姥爷是老大,姥爷哥儿五个一个妹。其中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早已去世,只有老幺失去联系数十年,也就是我的五姥爷。在我大舅的记忆里,五姥爷的名字应该叫张万祥(音),而不是张万龙。”马福良说,由于保甲制早已消亡,他也曾试着从地址入手,通过滦南县档案局核对,也曾通过派出所寻找线索,但都没有收获,信息核对陷入了困境。

为进一步核实信息,马福良和亲人们多方走访。“走访中,我从五姥爷一位依然健在的小学同学处了解到,我的五姥爷的名字也是张万祥(音),在家时,有一个绰号叫‘半拉耳朵’,而这个绰号也经过了多方核实。我当时怀疑,这可能就是老人的一个特征。”马福良说。

张建邦特意发来了关于父亲耳朵的照片和视频。“老人右耳朵上部与脑皮相连,两个耳朵相差很多。当时我们就特别兴奋。”马福良说,“后来我们总结,说是关键时刻,耳朵说了‘话’,一锤定音。”

就在马福良和家人,以及远在台湾的张万龙老人和家人已经对亲属关系深信不疑时,张万龙老人脑海中闪现的记忆片段又为这份深信不疑增加了分量。

“在我父亲断断续续的记忆片段里,他哥儿五个,还有一个姐姐或者是妹妹,他在兄弟里排行老小,他们哥儿几个的名字是‘万’字辈。而且父亲回忆说自己在老家时所用的名字叫张万祥(音),最主要的是,父亲的耳朵特征与唐山老家人回忆的父亲的绰号一致。”张建邦说,他从父亲年轻时手写的资料中发现,父亲的父母亲分别叫张华和曹氏。“爷爷、奶奶的名字与唐山提供的信息也完全一致。”

张建邦说,在父亲时有时无的记忆片段中,老家的宅子西面曾有一个小学校,还有一个水塘,距离老宅仅有几十米远,而这与滦南老家亲人提供的当时老宅的信息完全符合。

享受与亲人团聚的 每分每秒

4月29日16时许,经过近3小时的飞行,从台北松山机场飞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BR750航班降落天津,16时37分,台湾90岁老人张万龙在阔别大陆70年后,由儿子张建邦和儿媳赵容秀用轮椅推着走出接机口。看到前来接机的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镇西泽坨村的亲属,张万龙老人激动不已,与亲人们紧握的双手不断颤抖。

“回家、回家……”刚下飞机,张万龙老人早已归心似箭。70年过去了,张万龙老人依然一口滦南口音。4月29日19时30分,张万龙老人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此时,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镇西泽坨村六七十口亲属以及村民们早已在家门口翘首期盼。农家院里早已摆放好了迎接亲人归来的花生、瓜子、糖、各种水果……久别重逢的亲人们彼此间问候,彼此间拥抱。

回到家乡的次日一早,张万龙老人携儿子、儿媳,在滦南老家亲人的陪伴下,来到村里的公墓祭祖。张建邦将父亲背下车,背到祖坟所在地,张万龙老人携儿子、儿媳跪拜逝去的父母双亲。

“回来晚了,对不起……”张万龙老人一次次叩拜,一遍遍诉说。

儿子张建邦更是流下激动的泪水:“父亲几十年奔波忙碌,没能回乡尽孝,我带父亲回来的太晚了……”对于父亲与亲人70年的失散,张建邦深深自责。随后,张建邦和妻子又代替父亲一一祭拜逝去的伯父等亲人。

在祖坟前,张建邦捧起一抔家乡的黄土,和妻子赵容秀一起装进袋子里。“我要将这故乡的土带回去。”

在唐山短短的4天时间里,张万龙老人一直没有出村。每天,家乡晚辈都会带着他在村里转转,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一直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每一分每一秒。在张万龙老人晚辈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中,老人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一份牵挂 永远留在了唐山

在家乡的几天时间里,老人一直高兴地念叨着“到家了,到家了……”对每一位前来探望的亲朋不停地拱手表示感谢。

当张万龙老人拄着拐杖,由家乡的晚辈们搀扶着再次来到老宅所在地时,老人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老家、老家……”曾经的家乡在70年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老宅西侧那不大的水塘依然见证着曾经的过往。

张建邦说,儿时,他便很奇怪父亲的口音为什么不是台湾当地口音,此次回乡他才知道,原来父亲操了一辈子老家的口音。

“在家乡的几天时间里,父亲终于可以和亲人用原汁原味的家乡话对话了,父亲盼望这一刻盼望的太久了。”张建邦说,几天里,父亲一直没有出村,只是每天在村里转转,和家人们聊聊天,就是想珍惜和亲人和家乡团聚的每时每刻。

“对于父亲来说,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70年了,我们的生活了里多了几十位唐山亲人,这种幸福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张建邦说,父亲甚至几次提及想留下来,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亲人们。

5月3日,在与家乡亲人相聚了4天时间后,张万龙老人在儿子、儿媳的陪护下飞回台湾,滦南老家的亲人与老人依依惜别。

“从小到大,我是听着父亲关于家乡的唠叨长大的,我一直都感受着父亲那份浓浓的眷乡之情。此次能够陪同父亲一起回来,既圆了父亲晚年的心愿,也圆了全家人的心愿。”张建邦说,虽然已经回到了台湾,但不管是父亲,还是自己,已经把心留在了唐山,这份牵挂也将是永久的,他会好好珍惜,也会常回家看看。

责任编辑:吕熠

下一篇: 衡水交警进校园 增强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相关新闻